2020热线财经> 观点

丁安华:中国市场的韧性更强 A股有望率先走出低谷

  图28:北上资金近期流出特征明显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证券

  不过,尽管A股存在共振下跌的风险,相对而言中国的韧性或相较美股更强。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科创板的上市、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将拓宽市场广度、丰富市场层次,并购重组、再融资政策的放松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中美股市盈利周期出现错峰,A股盈利表现为低位抬头,美股盈利则表现为高位回落,预计A股市场在盈利层面具备相对优势。也就是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广度与深度的完善、上市公司盈利周期与美股逐步错开,A股的韧性料更强。

  图29:A股与美股盈利同比增速情况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证券

  放眼当下,随着国内疫情进入尾声,以及中国政府推出强有力的财政货币政策,中国经济有望在二季度逐步恢复,相较于海外市场受制于疫情蔓延而剧烈波动,A股市场有望率先走出低谷。

  09

  结论

  全球正步入一场由公共卫生危机导致的另类衰退。目前,疫情对经济冲击的程度正处于第二阶段(供给侧损害)向第三阶段(金融危机)演变,金融市场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其中包括美国企业信用风险、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意大利银行业风险等,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遏制这种不利的发展趋势,将供给侧的损害降到最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防止金融危机的可能前景。

  市场后知后觉,存在过度反应的可能。或许可以说,目前股市下调虽没到位,亦不远矣。股票市场企稳回升需要两个条件,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条件是疫情受控,同时双线作战的另一个战场是经济政策,依靠财政政策将供给侧的损害降到最低,并通过货币政策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基准情形下,经济活动的恢复大概率遵循先中国、后美国、再欧洲的顺序。展望后市,若美股延续下跌之势,我们认为A股走出独立行情的概率不大,存在共振下跌的风险,但相对而言中国市场的韧性更强,有望率先走出低谷。

  (文章来源:招商银行研究)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原标题:追问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03

  形势正朝不利的方向发展

  从全球看,形势正朝不利的方向发展。疫情发展至今,显然已经不是短期和局部的消费萎缩的格局。一方面,从全球范围看供给侧的伤害已经开始浮现,相关行业和中小企业受到重创;另一方面,供给侧的损害正在通过金融渠道影响全球资本市场。近期股票市场大幅波动,交易对手风险明显上升,现金流紧张局势迅速蔓延。在恐慌情绪和不确定性下,金融危机的可能前景,并非危言耸听。

  目前,疫情对经济冲击的程度,正处于第二阶段(供给侧损害)向第三阶段(金融危机)发展,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遏制这种不利的发展趋势,将供给侧的损害降到最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防止金融危机的可能前景。

  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号,正加深我们对金融危机的忧虑:

  一是近期全球股市出现“史诗级的暴跌”。美股两周内出现4次熔断,欧美主要股指累计跌幅普遍超过30%(纳指以盘中最低点衡量)。市场恐慌情绪加剧,VIX指数升高并突破上一轮金融风暴的水平。

  图6:主要股指自年初以来的调整幅度

  资料来源:路透、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证券

  图7:VIX波动率指数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证券

  二是美债10年期国债利率一度下跌至0.5%,曾刷新历史新低,上周在美元流动性短缺的冲击下回升40BP;同时信用利差走阔,反映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和市场对信用风险的严重忧虑。

  图8:美债10年期国债利率快速下行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证券

  图9:美国企业债信用利差走阔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证券

  三是美元流动性紧张,导致近期出现黄金、股市和债市同向下跌的现象,表明全球投资者正在不计成本地抛售一切资产,转为持有现金。而美联储无论是实施零利率还是QE操作都未见有效扭转市场面临的流动性紧缺问题,广谱资产齐跌的现象暂未得到明显缓解。

  图10:LIBOR-OIS息差

  资料来源:彭博、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证券

  图11:黄金、股市和债市同向下跌(指数化)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招银国际证券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招商银行研究 作者:丁安华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