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热线财经> 观点

邓海清:DR001“破1”会是中国央行追随降息的先兆吗?

  (二)断言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加码为时尚早

  在市场炒作“全球宽松周期”的背景下,货币市场短端利率的持续下行似乎给了投资者“中国央行将进一步宽松”的预期。但我们认为, 中国央行具有货币政策独立性,不是别的国家加息,中国央行就一定会加息;同理,别的国家降息,中国央行也不一定会降息。中国加息还是降息,要看的是中国基本面,而不是跟风其他国家央行。

  2018年12月央行行长易纲在讲话中表示:“当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产生了矛盾,就要以内部均衡为主,兼顾外部均衡,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今年1月份在《中国金融》发表文章《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也指出“我国是一个开放的大型经济体……要坚持以服务国内经济为主兼顾外部均衡”。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多次出现同样的表述。

  从实践看,2014年美联储缩减QE规模,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国纷纷加息,中国央行在“海外加息潮”里降准降息。2016年7月至8月,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四家央行降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却在四季度出现拐点,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紧货币时代来临。

  在当前环境下,我们认为,在外部环境没有进一步恶化、内部经济没有失速时,央行大幅宽松的基础并不具备,主要原因包括:

  1、一季度社融拐点确立,这一拐点至今并没有被证伪

  我们一直强调要避免对经济的两种误判,第一种误判是认为经济断崖下行,应采取强刺激手段;第二种误判是认为中国经济将很快复苏,出现V型反弹。在房地产低库存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大概率成为经济的重要托底力量。逆周期政策发力,专项债可作为项目资本金等政策将支撑基建投资的温和回暖,减税降费、降成本政策的落实,都有助于经济边际改善,经济大幅下滑的可能性较低。当经济处于震荡筑底、甚至温和复苏态势时,并不适合进行强刺激。

  2、结构性去杠杆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基本思路

  一季度社融和信贷增速显著提升,而名义GDP增速回落,引发了市场对杠杆率提升的担忧。5月28日,中国社科院发布最新的中国杠杆率报告显示,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由2018年末的243.7%升至一季度的248.83%,提高5.1个百分点,为1993年末有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报告指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GDP之比从2018年末的222.98%上升至227.57%,增长了4.6个百分点。

  杠杆率快速上升违背结构性去杠杆的基调,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讲,适度压缩广义信贷、控制社融增速在合理水平,避免无序加杠杆卷土重来,也是2019年央行的重要任务。

  3、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需求不足,过度宽松反而可能导致新增债务无序扩张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一季度报告”)中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认为我国潜在经济增速近十年来有所下行,当前经济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相近,产出缺口接近为零,实体经济供需基本平衡,失业率、通胀水平总体保持稳定。因此,中国经济当前的问题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解决之道也不是扩大总需求,而是要从供给侧着眼,进行供给侧改革。

  央行一季度报告还指出,若货币政策失之于松,虽然存量债务短期内可以获得更大的转圜余地,但也可能导致新增债务无序扩张,催生经济体系资金空转、脱实向虚。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海清FICC频道 作者:邓海清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