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热线财经> 观点

海通宏观姜超:中国经济增长趋缓 信心从哪里来?

  2。 经济趋缓,为何信心高企?

  既然从国际经验上来看,信心指数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市场主体对于宏观经济的预期,那么,对于我国而言,有哪些长期发布且有较高影响力的信心指数?它们与现实经济运行的关系又如何呢?

  2.1 消费与信心脱节,根源在于房市!

  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增速脱节。国际上已相对成熟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在我国同样存在。然而,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上来看,其在15年以来走势就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而从16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增速更是明显脱节,比如18年消费增速屡创新低,11月社消零售总额增速也降至8%左右,而消费者信心指数却在18年维持在120左右的高位。

  消费者信心指数与居民消费支出同样难以吻合。即便是考虑到包含服务消费在内的居民消费支出口径,16年末17年初以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同样与其走势难以吻合。消费者信心指数自16年2季度达到接近101的低点之后便一路上行,18年全年更是维持在历史高位的水平,但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累计增速却从16年2季度的超过7.5%降至17年的不足6%,18年虽略有好转,但三季度累计增速也仅6.5%。

  非官方机构指数并不具备优势。而非官方机构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其走势与国家统计局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基本一致,在与消费支出的吻合度上并不具备优势。如尼尔森公司(Nielsen)按季度发布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中国银联基于银行卡消费数据构建的银行卡消费信心指数,均在16年后半年开始大幅上升,并在17-18年达到并维持历史高位。 不同来源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也说明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增速走势的差异并不来自于调查样本。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作者:姜超 责任编辑:杨宵敏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