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专家们的独到见解,我们上海热线财经频道,也特意走访了不少上海的老老少少,听听他们是如何看到当前的这种文化现象:
朱小姐说:以前一直想找个外企精英,但现在想法变了。现在就想找个工作稳定的对象,知道心疼人,有安全感比什么都重要。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更何况,如果对方条件太好了,其实对自己也是一种压力,怕彼此太忙没时间相处,怕感情出轨,或者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这感觉可能和透支供豪宅有点像,表面风光,苦的却是自己。
陈女士说:少点梦幻,回归家庭,没准这种次优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经济适用男”走红,虽然它不是爱情的胜利,这样的东西大概也很难在这个时代存活吧,但它还是比较符合中国传统对好男人的定义:忠诚、责任和义务。不够梦幻,不够浪漫,却把婚姻还原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面上。
李先生则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说:所谓“经济适用”,其实就是一个指标,都是当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是什么时,人为设定几个,于是我们就清晰地知道了我们的研究对象;现在,爱情也是如此,找对象也是如此,都是源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很模糊,于是一把尺子就很重要了
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并且就是大家所说的“适用男”的唐小姐说:也许从物质需求上看,“经济适用男”的经济实力虽然比不上“钻石男”,但我老公会将大部分收入每月按时上交给我,这样便于开展稳健的家庭理财计划;从感情归属上看,“经济适用男”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因此他们对老婆忠心不二;从性格能力上看,他们大多是单位里的骨干,做事认真,责任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