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热线财经> 首席观点

中信证券明明:中国央行目前不会采取量化宽松政策

  谈谈对近期市场上一些热点话题的看法

  央行会购买国债吗?

  就制度而言,央行可以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我们认可国债会在未来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短期内没有直接购买国债的必要。原因很多,一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银行,信用创造更依赖银行信贷,解决融资问题更多的要从银行信贷出发。二是国债购买一般作为央行调控收益率曲线手段,但目前长短端利率在多次降准后已经有了显著下降,继续下调可能会增加汇率压力。三是小规模购买国债并不能对企业融资产生直接影响,更不解决民企、小微融资难的问题,大规模QE也不可能实施。

  央行是否会购买股票或ETF?

  我们认为央行不会考虑买股票或ETF,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股票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更多对应投机需求,很难流入实体经济,与我们解决现阶段企业融资问题的初衷不符。二是股市长期上涨的动力来源在于低估值和企业盈利增加,没有基本面支撑的股市反弹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股价在政策刺激消退后存在快速回落的风险,股市能否走牛最终还是要回到实体经济上来。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如无特殊必要,不会优先选择购买私人部门权益来刺激经济。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路径来看,一般优先释放流动性,然后再购买二级市场国债,一级市场国债,最后才会选择购买私人部门权益。

  CBS工具是量化宽松的前兆吗?

  1月24日央行发布公告创设的央行票据互换工具(CBS)不具备QE属性。典型的QE特征是央行创造基础货币,用来购买某种资产。从功能的角度来看,CBS允许银行通过质押的方式把银行永续债等量转换为央行票据,而央行票据不能流通,不具有货币属性,只能用来作为抵押品借入资金,基础货币总量没有增减。央行票据想要转化为基础货币,只能作为MLF、逆回购等工具的抵押品向央行借出资金,而这些操作完全取决于央行后续的政策计划和目标,与CBS工具本身无关。

  2019年央行货币政策将如何推演?

  易行长在长安论坛中提到,我国货币政策要经历数量工具向价格工具转型,并完善宏观审慎,最终形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框架。 我国的货币政策正在从数量调控转向价格调控。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利率在资金的市场化配置中起关键作用,各国央行政策皆以利率调控为核心,所以我们要强化价格型的调控和传导机制。数量型工具的最大的弊端是不符合市场规律,可能是政策制定者拍脑袋的结果,有时也会存在道德风险。受到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数量型工具目前也没有放弃,不过货币政策整体的趋势是在向价格型调控转变。

  建立完善的宏观审慎政策,资管新规大方向不会变。中国人民银行下设宏观审慎管理局,正式确立了双支柱的操作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将发挥更大作用。次贷危机以前,以调控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大量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银行对自身风险监管的缺失,在美国稳定的增长和通胀指标下隐藏的资产泡沫在2000年-2007年间快速膨胀。当时美国市场上充斥着很多非标准化的产品,如浮动利率的抵押贷款、无信用证明的抵押贷款等。这些资产在泡沫膨胀的过程中大量出现,由它们衍生的证券产品被加上杠杆,层层嵌套,系统性金融风险加速累积。私人部门的风控能力欠缺和“两房”的低资本充足率要求都是推升泡沫的重要原因。长期来看,宏观审慎政策逐渐完善是大方向,但更重要的是与货币政策进行配合,数量和价格工具操作的同时,监管政策也做相应调整,例如MPA结构性参数调整、非标监管等等。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利率市场化

  解决信用传导机制问题的关键在于银行信贷。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锋认为,银行才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核心,货币政策更多要从银行的角度出发,解决信用传导机制问题要靠破解银行创造存款的约束。一是流动性约束,在央行多次降准释放资金的情况下,这个约束已经明显弱化。二是资本金约束,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的持有的不同资产都有相应的资本金要求。央行鼓励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一级资本,并推出CBS工具助力,这一约束也得到了边际缓解。三是利率约束,贷款是否能够贷出去还是取决于在相应利率上的贷款需求。

  利率并轨是优化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传导机制的方向。目前我国市场存在政策利率、市场利率和基准利率。其中,政策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较为明显,但是由于存在存贷款基准利率,政策利率对贷款利率的传导就有所阻滞。同样代表融资成本,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理应并轨,这样才能使政策利率发挥更大的作用。考虑到民营、小微企业在严监管的环境下,融资更多的要依赖银行信贷,怎样使贷款基础利率与政策利率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关键,所以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并轨更为迫切。

上一页 1 ... 5 6 7 8 9 ... 11 下一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明晰笔谈 作者: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