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热线财经> 要闻

卖水果商家千千万 凭何他的规模就能做到全球第一?

  义与利的辩证法

  企业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常常需要面对一道选择题。

  2016年,余惠勇为了补齐线上短板决定并购生鲜电商一米鲜。双方经过多轮谈判约定了一个价格,随后又花了很长的时间交割。就在这个时候,生鲜电商遭遇了一场倒闭潮,“还有很多生鲜电商的估值直接被腰斩。”百果园的投资人要求余惠勇降低收购价格——这在国内很多并购案中,几乎是通行的做法,余惠勇却没有答应。投资方说“你要这样的公司,现在一抓一大把,只用花十分之一的价格”,但余惠勇觉得,既然都答应别人了,就不能反悔。他顶住投资方的压力,坚持用原定的价格完成收购。

  签完合同之后,一米鲜的创始人焦岳带着高管团队给余惠勇深深地鞠了一躬。

  当义和利这道选择题摆在余惠勇面前时,他的选择是义在前,利在后。

  2004年,已经成立3年的百果园还没有盈利,筹来的资金全部“烧”光了。余惠勇对未来感到迷惘,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他不知道用连锁加盟模式做水果生意的这条路是不是选对了。在最难受的时候,他甚至想,关门算了吧。但考虑到加盟商的利益,“每个人都投了几十万元”,他犹豫了。

  要不再撑一下吧?他分析当时亏损的原因不是销量上不去,而是消耗太大。水果生意是有市场的,没做好只是因为自己还不懂怎么做。他开始一边努力找投资,一边摸索水果生意该怎么做,就这样又撑了整整4年,百果园才实现盈利。

  从商业观察的角度审视,这件事并不算是百果园成长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但对余惠勇来说,却是最难忘怀的经历。后来,百果园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先是用7年时间让门店数量从1增加到100家,接着又用7年的时间从100家发展到了1 000家。在这个过程中,余惠勇还在不断去回望2004年的那个“生死节点”,去思考是什么在支撑百果园一路前行。

  势在人为,势在人心。多年之后,余惠勇坐在记者面前讲述这段经历时,他说如果不是把义字放前,利字放后,百果园走不到今天。他把百果园的企业文化总结在“立宏愿、能善解、恒义利、勇精进、有成果”这15个字里,而义利文化是百果园企业文化的发端和精髓。

  义利文化帮助百果园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了无数的难题,包括很多企业都存在的引进人才的难题。百果园并购一米鲜之后,一米鲜的100多个员工留在了百果园,很多高管在百果园的重要岗位任职,包括焦岳。其中有员工为了工作方便,还举家从北京迁徙到深圳。

  余惠勇打了一个比方,他把人才的引进比作果树的移栽,不仅要提供合适的土壤和环境、精心呵护,还不能急功近利,要给人才足够的时间、空间去适应和融入。

  义利文化不仅是百果园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也是它处理与自身发展的关系的准则。“恒义利”指的不仅是在合作中义字当先,也不仅是在内部沟通中奉行利他原则,更是指企业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去达成自己承诺的经营目标。而这才是企业文化的大成,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商业的温度

  “你知道人体的温度为什么是36.5℃吗?”

  余惠勇问记者。不等记者回答,他就笑着说:“因为这个温度是人体活性成分最适宜的温度,而水果是人类所有的食物中唯一的可以常温食用的,不需要加热的。水果才是最天然的食物。”

  “水果会一直陪伴人类,因此水果生意也是可以做千年、万年的,这就是我们不疾不徐的原因,因为这门生意是可以传给后代的,那你就要把根基打牢。”

  大概很少有人会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水果这类产品,也很少有创业者会从时间的维度去看待自己从事的事业。余惠勇不仅把水果当作文化去琢磨,还把水果当作哲学去研究、去应用。

  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水果的哲学也许也蕴含着商业的哲学。常温给了水果天然而丰富的营养,是不是也能给商业持续而长久的活力?

  过去我们看到太多烈火烹油式的创业故事,它们乌泱泱奔向风口,又在大风过境后乌泱泱地坠落。即便有活下来的企业,也依然深感焦虑,不断地调整方向,去迎合投资人的口味。

  常温状态的创业也许更贴近商业的本质,就像百果园这样,用16年的时间去经营,即便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也依然能在其发展历程中找到自洽的内生逻辑——不管是线上线下,都是为消费者提供“又好又实惠”的水果。

  常温式的创业,同时也意味着能沉下心去发现事物的规律。

  余惠勇很少出现在公司。用公司员工的话说,他不是在水果基地,就是在去水果基地的路上。他说,“好水果是种出来的。要做好水果生意首先你要成为好农民。”因为很少在公司办公,他的董事长办公室长年形同虚设,后来变成董事长助理的办公室,再后来,直接变成了会议室。

  常温式的创业,意味着你要抵挡住诱惑。2003年的时候,零售业快速崛起,投资人让余惠勇转型做综合型零售,比如开超市、开商城,余惠勇拒绝了,“我骨子里面还是希望做点有价值的事,而不是纯粹赚点钱。”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余惠勇没有激昂地讲述公司的愿景,也没有说要把百果园做成一家多大规模的企业,他说得最多的,还是对于水果零售行业的思考和热爱。

  对余惠勇来说,百果园如果和其他做生鲜的企业有什么不同?无非是它的心更“静”,锄头挖得比别人更深。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商界杂志 作者: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