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地铁第19名色狼落网   专家称44℃系谣言   持居住证购房免房产税   沪轨交曹杨路站竣工   沪女主播情感闹剧黑幕   蝴蝶效应推高申城“体温”   女婿捅死岳父捅伤妻子   曹杨路换乘通道启用   销售误打彩票送500万   沪10人死于非职业性中暑   星尚美主遭同事抢老公   水价调整月增不超12元   沪热射病已致两人身亡   非户籍者办证条件放宽   沪八月气温再冲极限   
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国内财经
【浏览字号:
解读保尔森: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http://rich.online.sh.cn 2010-11-03 10:44 [来源]:21世纪网

  花了一个星期,终于把保尔森回忆录《峭壁边缘》读完了。之所以对《峭壁边缘》感兴趣, 是因为以前经常在电视里见到保尔森这个老头,个子很高, 秃头,说话有点沙哑,经常到中国来,在出任美国财长之前是高盛的老板。在金融危机之前,华尔街,高盛几乎就是搞金融的人心中的珠穆朗玛,雅典神庙,可望不可及,只可仰视,不可平视。同时作为美国财长,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决策人和当事人,他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回忆录应该是目前为止深入了解这场金融危机最具权威的书。

  在读这本书之前,到网上找了找他的简历,他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毕业后开始在美国美国国防部干了一段时间,后到白宫担任白宫总统办公室助理, 1974年开始加入高盛, 从高盛公司的普通职员,做到公司合伙人、分部主管、公司总监、高级合伙人,再到高盛集团的主席兼行政总裁。他在高盛的经历让他扬名世界,而被冠以“华尔街权力之王”的名衔。2006年他出任小布什政府的财长。这家伙在生活里很有意思,有点基督教清教徒的生活模式: 不抽烟,不喝酒;道德上无可挑剔,注重家庭生活,生活很有规律,坚持锻炼,每天跑步4英里,平均每7分钟跑一英里(和小布什有点相似),在高盛收入那么高,可以说是腰缠万贯,但他 “三不原则”:不开高级跑车,不去高级会所,不打高尔夫,这在奢华,挥金淫逸的华尔街殊为难得。

  在《峭壁边缘》这本书中,保尔森按照时间顺序,以一个关键参与人的角度,详细回顾了金融海啸爆发时的场景,重现了金融危机到来时,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场景救“两房”,救贝尔斯登,救雷曼,救花旗,救 AIG,救美林。读完整本书,感觉他就是一个“消防队员”,“救火队长”,整天提心吊胆,扮演着仅次于受害者的悲惨角色。某些时刻他甚至比那些受害者压力更大,因为他要提防不再出现下一个受害者。

  作为华尔街的老江湖,保尔森从他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嗅觉一开始就预感金融衍生品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潜在危害(这种衍生品复杂程度有时候连他都搞不明白)。书中披露,2006年8月,他刚就任财长不久,在戴维营的工作会议上,就向布什介绍了这一情况,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很大,但无法预料何时,更没有判断到问题是因为房地产而引爆的。 随后在布什政府的最后一年多任期内,他在救火中疲于奔命。书中对当时的金融危机程度进行详细的描述,雷曼破产时,市场一片恐慌,美国各大金融机构股价大跌,AIG,花旗摇摇欲坠,摩根斯坦利、高盛朝不保夕,银行惜贷,整个市场流动性趋于停滞, 商业票据市场冻结,连通用电气这样具有指标性、世界一流企业的商业票据都出现问题,美国国债出现前所未有的短缺。为了说服中国向摩根斯坦利注资,他直接打电话向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求助, 甚至一度想要小布什和胡锦涛主席通电话。

  书中详细描述了美国两党政治为了各自政党利益对救援法案不断修改,几无完肤;议员们利用拯救、救市行动必需国会批准的程序,从中掺杂私利,从而大大延缓了美国监管当局的效率。保尔森在书中多次强调自己是自由主义的奉行者,他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但是这件正确的事却又和他所在的党以及他坚信的自由资本主义理念相冲突。在处理此次金融危机时,他更多倾向市场,利用私人机构来救助问题金融机构,而不是政府直接出钱注资。在处理雷曼危机中,他反复向美国银行强调,政府资金不会参与救助行动中,但是后来AIG和摩根斯坦利接下来的困境让保尔森意识到,政府必须获得能够直接给华尔街注资的权力;于是,他不得不放弃他的自由主义道德,不断说服国会,通过总额7000亿美元的救助法案,来确保AIG,花旗这样“大得不能倒”公司不能倒闭,确保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挽救华尔街于“峭壁边缘”。读完这本书,有几点感受:

  1.对保尔森的评价

  作为一名美国财长,保尔森应该做的很好。他的专业素质,朴实敬业的工作方式,他在华尔街,乃至全球金融市场树立的良好口碑和与世界金融领袖建立起来的私人友谊为他在财长工作中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他已入主财政部开始,他就着手对财政部进行改革,包括加强和他的下属互动,更换财政部网络监管系统,加强和美联储,华尔街的沟通与联系。在危机爆发前,他就预感那些连他这个摸爬滚打华尔街的老水手有时都不明白的复杂金融衍生品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危害。在危机爆发后,他紧密和美联储伯南克、盖特纳紧密合作,构成“铁三角”,及时出台一系列救市措施,有效缓解危机的蔓延,无疑他的表现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技术官僚。但是作为特殊情况下,关系到美国乃至世界金融市场稳定的非常规情况下,他过于拘泥传统道德和行政框架的约束,没有及时化解金融危机的连锁反应。特别在处理雷曼的破产的问题上,在书中他始终强调自己是自由主义者,始终愿意用市场的力量来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政府不会对雷曼注资,而只是为雷曼需找合适的买家。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市场功能已失效,投资者处于一片恐慌之中,这时候需要国家力量这个市场看的见的手以快刀斩乱麻的决心和勇气,果断、铁腕、收购、接管或注资,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以最短时间,最快方式来拆除雷曼这个后来引爆全球金融危机的引信;而不是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慢慢调整。结果,他的犹豫,道德约束,对法律和财政部权限的局限认知,最后让雷曼破产。

  总所周知,雷曼破产是一个关键节点,是此次金融危机的起爆点,自此,全球金融市场一泻千里,股市暴跌,银行间拆借利率市场几乎停滞,以至于美国金融市场处于“峭壁的边缘”。最后不得不向国会申请,由美联储向金融机构注入救助资金,才慢慢缓解当时的紧张局面。

  作为旁观者和事后者,我们无法深入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美国三权鼎立,相互监督制衡的政治体制对他权限的约束。也许他想做,却无能为力,也许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他有更多的时间和权力来作此思考。也许出于其他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历史不会给他这样的空间来理解和同情他,历史始终以成败论英雄。作为美国财长他是一名合格,甚至是一名优秀的技术官僚,但作为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决策人,拯救者,他表现出来的格局、眼界,决心和勇气不足以称之为优秀。

  2.不要碰自己不懂的事

  贝尔斯登、雷曼、美林、AIG,花旗,这些曾经在全球金融市场赫赫大名、叱咤风云的金融机构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居然一夜之间倒下,纷纷要么破产,要么被收购,要么被美国政府注资而被国有化。现在大家都知道罪非祸首就是由次贷业务所衍生出来的金融衍生品。其实, 在这些公司中,金融衍生品在整个金融业务中并不是最主要的业务, 最多就是20-30%,传统业务始终占据大部分。但由于金融的杠杆作用,让这些有毒的金融衍生品所造成的损失,被无限放大,最终导致整个公司的破产。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来解释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贪婪?应该说资本的本性就是贪婪的,逐利的。所有的投资者都希望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根据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公司经营管理层向股东负责,向董事会负责,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股东权益的增长,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吗?如果公司要发展,就必须在传统金融业务之外,寻找、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就必须进行金融创新。投入、开发新的产品就肯定有风险,这些新的产品投入到金融市场,不可能十全十美,大量有缺陷的产品投入市场就肯定会产生市场震荡,保尔森曾说过,金融危机发生的周期一般是4-8年。应该说只要有金融创新,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就像总是先有云才有雨一样,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总是慢半拍,因此不要指望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能及时防范有缺陷产品的风险。作为金融企业来说,回避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大胆创新”, 而是“保守谨慎”。不要碰自己不懂的事,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什么叫懂,什么叫不懂呢?懂与不懂的界限在哪里?有些事我们自以为已经懂了,可能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但是,现实和市场最后证明自己还是没懂。 而对金融企业来说,没懂的代价可能会到导致这个企业的破产,资本大部分时候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用保尔森的话说就是“当金融机构要死得时候,它会死的非常快”。

  3.实力让人尊重

  保尔森任财长期间,一个重要政绩就是建立了中美战略对话机制。 作为中国人,我们本能的关注他对中国领导人的评价和看法,他的谈判对手。毕竟在所有评价中,对手的评价是最具含金量和说服力的,也是最让人看重的。在书中,他着重介绍他的中国对手前任副总理吴仪和现任副总理王岐山。他对这两位对手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对王岐山,其中他特意记录和王岐山通话过程中,王岐山提醒他要对金融危机可能的、更大的危害做好准备。在一般人印象中,这两位总理的作风以强势,铁腕著称。但这种强势,铁腕不仅没让对手厌恶,鄙视,反而让对手尊敬,要知道美国人一向是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给人印象一般都是高傲、傲慢,对别人说三道四的。而保尔森表现出来对他们的尊重,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因素, 而是他们在和保尔森谈判期间所表现出来的睿智、灵活,强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其相反,他对法国总统萨科齐则是不加掩饰的流露出反感。这也反映出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中国强调中庸之道,有张有弛, 而西方则强调你的人格魅力和实力。实力让人尊重。

  保尔森 在这本书最后有一个总结,写的很精彩, 其中他对公司内控风险人员有这样观点,即我们习惯将业务部门放在在一个公司的组织结构中重要部门,常常忽略风险管理、法规、审计部门这些非盈利部门, 他认为必须将业务人员和内控人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只有公司真正建立这样的企业文化,风险防控才能真正的实现。作为高盛的前总裁和前美国财长,他的这番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包含着很深的道理,试问,有几家公司能真正做到,能做的公司中又有几家能长期坚持呢?

[选稿]: 贝宁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客户服务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0]0587-035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2013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