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实拍上海第一场雪(图)   沪男主播与维秘超模暧昧   揭华人男娶不到洋妞真相   小心被"上海儿童医院"骗   火车票退改签设限48小时   地铁16号线被指"冷哭"   土方车急刹轮胎飞出   沪14条地铁车速大PK   80年老公厕将拆迁   市民晒被子掉落金条   2014维密百图赏   沪指暴涨创40月新高   沪寒潮后或将不回温   沪苹果厂一人斗殴致死   轨交18号线2020年通车   
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股市> 趋势策略
【浏览字号:
千亿级资金入场 跨年行情值得期待
http://rich.online.sh.cn 2014-12-05 09:0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原标题: 千亿级资金入场 跨年行情值得期待

  大盘4日再创本轮上涨以来新高。“新股发行已不是股指反向指标。”资深股民赵先生说,7月底以来每月都会出现的“逢新必涨”不是偶然现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信用账户打新,再加上上交所近日放开这一限制,未来新股发行给市场引入增量资金的效应可能会更明显。

  “逢新必涨”再现

  新股发行期间股指创新高的现象已不是首次出现。从7月底开始,每个月末会进行一次密集的新股发行,但二级市场不跌反涨,这是与以往相比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此轮行情确实存在所谓主力机构,从市场运行特点看,主力机构动用资金数量巨大,而且是有组织行为。

  基金经理陈先生表示,大类资产配置情况发生改变,增量资金肯定在入场,否则股指不会涨成这样,连中石油、中石化都涨停。增量资金背后到底是谁,谁也拿不出确凿证据。

  两融带来数千亿增量资金

  “打新对市场肯定会有脉冲式冲击,但现在冲击的效应变弱,甚至对股指产生正向效应,肯定是资金来源发生变化。”一家券商的首席策略分析师表示,某种程度上融资融券杠杆作用让先知先觉的大户能撬动本轮牛市,打新环节可使用两融增加资金规模。如每月冻结的上万亿元资金全部进入信用账户,增加的两融授信额度可达数千亿元。

  所谓信用账户打新,是指若投资者融资融券信用账户和普通证券账户都有市值,其新股申购可比照同一投资者多个证券账户处理,投资者可选择使用有市值的信用证券账户或有市值的普通证券账户申购新股。

  “现在是牛市,卖了股票去打新的成本比较大,但是在信用账户下,不需要这么做。”赵先生透露,通过融资融券相关操作,就可获得打新资金。

  赵先生解释,对持有股票不愿意抛售,但需资金参与打新的投资者,可将所持股票转入信用证券账户,在获得授信额度后,先融券卖出一只融资融券标的股,再融资买入同一标的,用买入的标的股直接还券,这样融券卖出所得资金就可解冻,直接在信用账户申购新股。

  一家券商人士介绍,该公司提供“小微贷”业务,即只要抵押股票,就可向投资者提供等量资金,资金年化收益率为8.6%-12%。如打新能中签或买到牛股,这点利息不算什么。

  赵先生透露,对持有资金较多而缺乏市值的投资者,为实现“定格”打新,也不必一定要用自有资金配置这部分市值。具体做法是,选择一只融资融券标的股,在买入该股票后,做一笔相同标的的融券卖出,这样在锁定该股票风险的同时,也持有一部分市值。

  跨年行情值得期待

  对两融带来的增量资金,券商策略分析师认为,其实资金总盘子没有变,只是结构得到优化,盘活部分存量资金。从目前形势看,存量资金涌入股市积极性正在增加。

  分析人士认为,融资融券对市场走势正面影响离不开宏观环境。改革红利加快释放、调控政策有望进一步宽松,随着政策密集落地,跨年行情值得期待。

  对“逢新必涨”是否会再现,分析人士认为,关键要看牛市是否结束,当前做多热情较高涨,未来若新股发行节奏明显加快,不排除对市场短期情绪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牛市格局已形成,新股发行不会轻易改变这一格局,因而也可能会出现新股发行越多市场指数越是上涨的现象。

  券商融资融券需求预计会被不断推高。对券商而言,这是不赚白不赚的低风险、高收益业务。目前,两融息差普遍在4个百分点以上。降息后,各大券商给出的融资利率仍然为8.6%左右,融券费率则为8.6%-10.6%不等,而券商发行3个月短期融资券利率在4.4%左右,随着降息周期开启,未来还有下行空间。

  • 分享到:

相关文章

[选稿]: 雪飞雪扬
中 国 电 信 业 务 知 识 搜 索 门 户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客户服务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2014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