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热门: 独生政策与房价 地域之争 达人秀陈静事件 教师节送礼 小周立波张冯喜 关栋天服软 伪道李一 伊春特大空难 地铁悍妇 菲律宾劫案真相
当前位置: 证券> 导航> 要闻
【浏览字号:
银行融资:“抽血”还是“输血”?
http://rich.online.sh.cn 2010-06-07 07:47 [来源]:上证

  6月5日凌晨,中国男足力擒世界冠军法国队,可喜可贺之余给人一个启示--反弹往往发生在低谷时期。

  银行股正处低谷,估值已近全球金融海啸最烈时的水平。因全球金融危机而放出高额信贷资金,因银行业审慎监管要求的提升,一段时间以来,数家上市商业银行提出了融资方案。有些评论认为,银行融资是对股市资金面的"抽血"之举,并将此归咎为银行股乃至整个市场行情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倒认为,银行融资是对股市乃至国民经济的输血之举,且很可能成为行情转强的重要驱动力--虽然在情绪层面,这个观点恐怕难以得到很多支持,但在事实层面,却有相当的证据和完整的逻辑。

  热捧中行转债恰为输血

  近日,中行可转债的发行是银行融资的大事件。与唱衰者的预期完全相反,中行转债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热捧,申购资金总额超过1.74万亿元,超额认购倍数高达50余倍,中签率仅为1.89%左右。

  中行转债发行告诉我们几个事实:第一,中行以可转债形式推动的再融资,是大量输血而非大量抽血。一位跟踪发行情况的资深研究人士告诉我,中行转债吸引的巨额资金,很大一部分是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风险厌恶型的、原停留在债券市场的资金,这些资金原本未想入市,皆因可转债具备股债结合的特点,才调动了其热情积极申购。而如果按照"转债必转"的惯例判断,这些资金购买的转债将来有极大可能转股,从而成为入市资金,扩大股市投资者和资金供应。

  第二,高额申购资金重现市场,恰恰说明了市场的资金面是宽裕而非紧张,这对于"抽血"论者所渲染的资金面紧张一说,无异于当头棒喝。更进一步分析,资金面的宽松,恰恰预示着当估值趋于合理时,低估值板块孕育着上行机会。

  相对于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热捧,本有优先购买权的多数个人投资者却放弃了购买中行转债的机会,除了对该品种不够了解的原因外,想必一定程度上也是"抽血"、"扩容"等思想作祟的结果。

  上述资深研究人士粗略算了一笔账:1万元市值中行股票的持有者,大约可买1万元转债,按研究机构普遍预计转债理论价值110元计算,如首日涨幅10%,投资者可获利1000元,核算下来,几日的收益率就在5%左右。如果在理论价值的基础上考虑长期持有的时间价值,则获利可能更丰。

  从这个角度看,很多散户投资者是放弃了一次难得的投资机会。

  因巨额信贷投放和监管要求提高,近期的银行融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也正因此刚性和市场约束效应,很多银行在融资方案的设计中,对投资者利益给予了较为优厚的考虑。还拿中行转债举例,其转股溢价率和债券利息率的设定标准,在行情火爆的情况下是难以想象的。

  还例如,以兴业银行18元的配股价格计算,其配股发行的市净率水平仅为1.52倍;传闻称,农行IPO的发行市净率也仅为1.6倍。这样的估值水平,比当初一些银行上市时2倍以上的PB优厚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视银行融资为投资机会还是扩容压力呢?答案应该是极为清楚的。

  而且,上述较为优厚的发行条件和估值水平,正反映了多年来我国股市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约束的积极效应,说明投资者在与发行人的博弈中话语权得到了提高。既然是"胜利果实",为何在摘取时却又恐慌踯躅了呢?

  银行融资节奏存在控制

  明眼人可以注意到,为呵护市场,从管理层到银行自身,对融资必要性和节奏均抱审慎态度。

  早在3月末,国务院就在关于大型银行2010年补充资本请示的批复中明确,大型银行将按照"A股筹集一点、信贷约束一点、H股多解决一点、创新工具解决一点、老股东增加一点"的要求,进行再融资,为呵护市场定下基调。

  资深研究人士也告诉我,管理层对银行融资的节奏和规模是严格控制的。尽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各方就注意到了银行融资的压力,但9个月以来,加上最近的中行、交行和兴业,也仅有6家银行融资,其中中信银行还是在银行间市场发债,可见并无"猛虎下山"之势。

  同时,各家银行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也非常审慎。其间,既有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逐步建立起内部资本积累主导的资本补充机制,才能持续达到新监管标准"的表态,也有银行立足收益留存、向老股东配股、发行次级债或混合资本债、定向增发等立足内源性渠道、降低外部性、多元化、覆盖不同市场的审慎实践。另外,银行股东对于其融资也积极支持,例如交行配股,财政部掏钱;兴业配股,福建省财政厅掏钱等,都显示了大股东对市场负责的态度,以及对银行未来经营发展的信心。

  投资者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经过上述分析,我认为,投资者面对银行融资,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谓"大处着眼",就是理解资本市场、银行业和国民经济这三者良性互动的关系,理性看待银行融资;所谓"小处着手",就是把握住银行融资和板块低估过程中形成的投资机会,积极利用银行融资。

  格林斯潘说,"只有把银行作为最大的政治,政治才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财富之源。"不是都调侃说股市投资也要"讲政治"么?我想,这一思路对于当下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是有现实借鉴意义的。

[选稿]: 杨宵敏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网站导航 | 客户服务 |
 沪ICP备05000146号 文网文[2003]0032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市互联网举报平台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1996-2010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