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热线财经> 要闻

中国83所高校上榜!QS发布2021年世界大学排名

  中国共有83所高校上榜

  今年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共有83所中国高校上榜,比去年多17所。

  中国内地高校中,清华大学全球排名第15位,相比去年的16位再进一步,是中国排名最高的学府,超过了宾西法尼亚大学大学(16位)和耶鲁大学(17位),这主要归功于清华在学术声誉和研究影响力指标评分上的提高。

  北京大学排名全球23位,比去年下降1位;复旦大学排名全球第34位,比去年上升6位,上海交通大学排名全球47名,相比去年上升13名,这也是这两所高校创下的最佳成绩;浙江大学排名全球53位,较去年上升1名。

  除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外,上海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强势上榜,表现不俗。

  此外,还有三所非双一流高校上榜。南方科技大学本次位居全国高校14位,全球排名323名,表现亮眼;深圳大学本次也位居国内高校33位,国际排名601-650位,西交利物浦大学位居国内高校46位,国际排名801-1000名。

  全球表现关键点

  亚洲大学突破性进步 英美大学集体下滑

  麻省理工学院(MIT)连续第九年被评为全球最佳大学;

  排名世界前三的大学仍然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列二三位;

  英国排名第一的大学(也是欧洲第一)是牛津大学,其排名从世界第四下降到第五。它的同胞兼竞争对手剑桥大学排名世界第七。

  美国153所参与本次排名的大学中有112所排名下降,只有34所排名上升。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大学在QS的“学术声誉指标“和“单位教员论文引文数指标”得分的集体下滑;

  欧洲大陆排名最高的大学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排名第六,保持了其历史最高排位。

  今年有26所亚洲大学跻身全球前100名,是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年。这26所大学分别位于中国大陆和韩国(每个地区有6所),中国香港和日本(每个地区有5所),新加坡(2所)以及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每个地区1所)。

  英美国家排名重点分析

  英国:四分之三的英国大学排名下降

  在84所排名排名最高的英国院校中,有62所的排名逐年下降。2021QS世界大学排名是自2016年英国退欧公投以来的第四版。因此,今年的排名也是最纵向,最广泛的分析了“Brexit”英国退出欧盟对英国教育的影响。牛津大学依然是英国第一,排名世界第5名,排名下降1名。剑桥大学排名第7,排名不变),帝国理工学院排名世界第8,上升一位和伦敦大学学院排名世界第10,下降两位,以上学校均跻身全球前十名。

  英国排名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是教学能力和研究影响力的持续下降。在英国排名前84位的机构中,有66家在过去12个月内其师生比率得分有所下降,而59家在QS的单位教师伦敦引文数指标方面的得分则有所下降。尽管今年有所下降,但英国仍然在全球前100名大学中持有18家大学。这个数字是在过去的五年中保持不变,表现出比美国更出色的性能耐久性,在过去的五个版本中,美国排名前100的大学所占的比例从32减少到27。

  美国:74%的美国大学排名下降

  在151家排名排名最高的美国院校中,有112所的排名同比下降。该排名的领先学校仍然表明,美国顶尖大学保持着其世界领先的卓越水平。麻省理工学院连续第九年被评为世界第一,而加州理工学院则升至第四位,超过了去年第四的牛津大学,意味着世界上排名前四的大学都是美国大学。

  。

  QS研究总监Ben Sowter表示:“英美大学经历的集体下滑是在北美和欧洲大学普遍出现的排名下滑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方面,它们反映了全球其他地区高等教育格局日益增强的竞争力。所以,英国和美国的大学仅仅诉诸于全球趋势的强大力量是不够的。对教学资源的投资将很好地服务于英国的高等教育部门,并帮助它们重新上位。因此,英美高校应采取协调一致的努力,以确保在未来英国和美国持续保持对有才华的学者和学生的吸引力,并继续与全球各国进行变革性的研究项目合作。排名的上升绝非偶然,这是对一个国家的教育财富进行长期投资的结果。美国大学的学术声誉指标的持续下降,也表明全球学术界越来越相信,卓越的教育可以在美国以外的地区找到:这种趋势也将对国际学生的往来和学术交流产生了影响。”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 责任编辑:杨宵敏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