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热线财经> 板块聚焦

招商策略:外资持续加仓大消费 融资客净买入电子和计算机

  当然,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明星基金广受欢迎、发行破百亿的情况。具体来看,主要包括2004年(2只)、2006年(6只)、2007年(8只)、2009~2011年(3只)、2015年(11只)、2018年(1只)和2020年(1只)。

  从这些明星基金的市场表现来看,32只发行规模破百亿的公募基金中,有25只基金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超过了同期沪深沪深300指数年化收益率,表明大多数明星基金不负众望,跑赢了市场指数。其中超额收益最高的比同期沪深300指数年化收益率高出15.96%。

  爆款基金接踵而至,百亿基金再现,不少投资者开始担心市场未来走势,但历史上公募基金发行破百亿不仅出现在股市高点,也出现在牛市的起点,我们认为更应该结合市场环境辩证看待公募基金火爆的现象。

  2004年3月、 2007年6~8月、2009年8月、2015年5~6月、2018年1月等这些阶段都有百亿规模基金成立,而这些阶段基本对应了市场短期高点,此后市场开始下行。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流动性环境来看,这些阶段国债收益率均处于3.5%水平以上,此后伴随着市场流动性收紧,国债收益率继续上行,市场估值承压,权益资产对居民资金的吸引力下降,居民资金并未继续加速入市,股市下行,尤其以04年、07年、09年和18年较为显著。第二,从估值水平来看,除2018年1月外,其他阶段刚好对应全部A股估值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基本已经达到“历史均值+1倍标准差”以上水平,股票配置性价比下降,公募基金发行规模不断扩大更像是市场投资热情演绎到极致的景象,再加上监管政策(如2015年严查场外配资)收紧等因素影响,股市下行。

  相比之下,2006年则与以上阶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情况。2006年5月当年首支发行破百亿的公募基金成立,之后股票市场从蓄势到加速上行,走出了大牛市行情,而2016年5月刚好对应了这一轮行情开启前的底部区间。从当时市场环境来看,2006年5月市场流动性环境宽松,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左右的较低水平,并且全部A股估值水平不高。在这样的环境下,权益资产对居民吸引力提升,而居民增量资金通过公募基金入市成为推动市场上行的重要力量。

  所以由此来看,公募基金发行火热、爆款基金热销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市场高点,关键还是要综合考虑市场流动性和估值等因素辩证分析。 目前全部A股估值仍处于历史平均水平以下,估值仍具吸引力;另外,市场处于低利率环境,并且根据我们的判断,2020年市场仍有望维持低利率,尤其下半年可能进一步打开利率下行空间。所以我们认为当前火爆基金的情况更类似2006年,只是新一轮居民资金加速入市的开端,未来公募基金发行热度有望延续,居民资金将通过公募基金加速入市。并且从2006年到2020年刚好过了14年,即两个7年,与我们提出的A股7年宿命牛相吻合。

  02

  监管动向

  03

  货币政策工具与资金成本

  1月13日-1月19日,央行开展8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和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公开市场净投放11000亿元。上周央行表示为对冲税期高峰、现金投放等因素的影响,维护春节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总共开展8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不变;开展了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公开市场净投放11000亿元。

  尽管央行公开市场投放力度增大,但资金需求增加,货币市场利率冲高回落,全周货币市场利率小幅上行,R007与DR007利差走扩;长端国债收益率下行,短端国债收益率上行,利差走扩。截至1月17日,R007利率为2.89%,较前期(1月10日)上行0.31bp, DR007利率为2.63%,较前期上行0.26bp,两者利差走扩0.05bp至0.26bp.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下行1.26bp至2.2618%,10年期国债收益上行0.13bp至3.0832%,期限利差较上期走扩1.39bp至0.8214bp。

  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大幅上升,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上行。1月13日-1月17日,同业存单发行470只,较上期增加250只,发行总规模2074.3亿元,较上期增加1355.5亿元;截至1月17日,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前期分别上升了16.10bp、2.72bp和0.06bp,收于2.8289%、2.8900%和3.1050%。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招商策略研究 作者:张夏 涂婧清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