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热线财经> 新股新三板

新三板企业不发年报坐等摘牌 监管层向“恶意退市”亮剑

  全国股转系统日前发布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近600家挂牌公司未能按期披露2018年年度报告,这些公司自今日起暂停股票转让。

  专家指出,部分新三板公司试图通过不披露年报等违规方式被强制摘牌,达到恶意退市的目的对此,监管层将通过强制拟摘牌企业复牌设置预警指标等措施强化挂牌公司年报监管,切实维护三公原则和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拒绝按期披露年报“坐等摘牌”?

  全国股转系统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30日,共计10010家公司须披露2018年年度报告,除已完成披露及已提交终止挂牌申请的公司外,尚有597家公司未能按期披露年度报告,这些公司自今日起将被暂停股票转让。

  “新三板在2016年实行分层制度改革之后,基础层和创新层后续的差异化配套制度却迟迟没有推出,随着科创板的确立和推行,新三板更是错失改革良机。”中国新三板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刘平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无改善预期以及主板市场IPO常态化发行的背景下,企业对三板市场的信心已降至低谷。

  有专家坦言,新三板公司不按时履行信披义务的核心原因就是部分公司对新三板市场信心不足,想通过不按期披露年报这种违规方式“被动”摘牌,因为相比严格按照程序申请摘牌,被强制摘牌程序更简单成本更低时间更短。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挂牌公司不按期披露年报的背后,往往还隐藏着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内控制度缺失,财务核算不规范,董监高人员不忠实勤勉,实际控制人不诚信,公司存在违法经营活动等各种问题

  据股转公司对无法按期履行信披义务公司情况梳理,发现大部分公司对年报编制披露工作不重视,甚至有部分公司拒不聘请审计机构、坐等摘牌,曾有近1/4的新三板公司因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被予以自律监管措施。

  保证投资者在摘牌前有退出机会

  半年报年报等定期报告是投资者了解挂牌公司经营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挂牌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最基本的信息披露义务就是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定期报告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的交易非常关键,少数挂牌公司不按规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这将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新三板作为场外市场对挂牌企业的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对较低,这往往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投资者需承担更大的风险。”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虽然股转公司要求强制摘牌的企业对异议股东权益予以保护,但这些保护措施在实际操作中空间弹性较大,经常会出现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现象。

  近些年,新三板企业因未履行信披义务而被强制摘牌的数量有逐年攀升的趋势,2018年股转公司对103家仅因违规未披露年报的企业实施了强制摘牌。为了更好保护投资人合法权益,股转公司3月份出台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申请股票终止挂牌及撤回终止挂牌业务指南》(简称《摘牌指南》),明确了停复牌要求,保证投资者在摘牌前有退出机会。

  《摘牌指南》规定,在原有的股权登记日次日停牌的基础上,对于已因重大事项或重大资产重组处于停牌状态的挂牌公司,公司应当按规定披露或终止筹划相关事项,申请其股票最晚于董事会决议公告之日的次两个转让日起恢复转让,并于股东大会股权登记日的次一转让日起暂停转让,且恢复转让时间不得少于五个转让日

  值得注意的是,《摘牌指南》还明确指出,自每年4月15日起未披露上一年年度报告或自8月15日起未披露本年半年度报告的挂牌公司,全国股转公司不受理其终止挂牌申请

  强化挂牌公司年报监管

  信息披露质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信心,未来须进一步明确信披要求,提高年报监管全面性和针对性

  “新三板既然制定游戏规则,所有的挂牌企业都应该严格遵循和执行。”董登新表示,将来监管层应对新三板企业信息披露监管划出红线、底线,甚至开出“正面清单”,明确要求挂牌企业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

  今年年报披露期间,全国股转公司设置了800余项预警指标完善科技监管系统,通过财务舞弊预警业务持续运营信息披露违规识别等多个维度分析挂牌公司风险,强化挂牌公司年报监管

  除设置预警指标,本次年报披露季,全国股转公司还采取以下措施强化挂牌公司年报监管:发布通知敦促挂牌公司按期披露年报,加大处罚力度;举办年报业务培训会,1月至3月期间举办12场培训会;将专家经验模型与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提高智能化监管水平等

  付立春表示,立足于信息披露,进一步提高挂牌公司信披的真实性有效性全面性,企业将逐渐分化,这能有效区分良币和劣币,进而可以提高整体市场定价效率

  下一步,全国股转公司将继续加强挂牌公司年报审查,发挥科技监管作用,加强违规惩处和监管协作,增加违规成本,促进挂牌公司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作者: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