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年夜饭、旅游过年 上海人多元消费为团圆
今年春节,上海地区产生177.3亿元的消费,钱都花去哪儿了?年货年宴样样配齐,一囤可到正月十五。
“反向春运”、90后的孝顺红包、旅游过年……上海的春节似乎有点不一样。然而,不变的还是那个年味,老上海的餐桌、热闹的科技厅……这背后的关键词还是团圆。
网购年夜饭成了新宠
临近大年三十,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包小包采购年货的人们。在南京东路上置办年货的蔡阿姨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推荐了上海老牌子“新雅粤菜馆”的各色菜肴:“像大虾仁、耗油牛肉、漕溜鱼片、鱼香肉丝是老上海餐桌上的主角,我每年都来一次,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情怀。”
节前各大老字号商店宾客盈门。在美新点心店门口,吴奶奶为了让一家人在除夕夜品尝香甜软糯的八宝饭和现做的手工汤圆,在近百米的队伍中已等上了一个小时,“就为了上海味道呀,春节难得碰碰头,年前备货可以撑到正月十五了。”队伍那一头,点心师们一刻不停,记者看到,一边刚做好就卖脱销了。
“大年初一一到,街上连张饺子皮都买不到了。”站在菜市场门口的邹大爷一拍大腿,只好悻悻而归:“今年的年夜饭第一次去饭馆吃了,和小辈们吃吃饭热闹热闹,一顿也不低,千元是起步。”
春节期间,享年宴、开心守岁还是上海人心中不变的年味。据上海市商务委抽样调查数据,85家样本餐饮企业除夕吃年夜饭平均每桌消费2981元,销售额同比增长16.1%。
传统与新潮相互碰撞的“上海年味”让网购年夜饭成了新宠。天猫发布的《中国人年夜饭消费报告》显示,江浙沪地区“网购半成品年夜饭”消费需求旺盛,上海老字号“新雅”位列半成品菜销量排名前五。
在春节期间,南京西路、南京东路和陆家嘴无疑是消费金额最高的地标性商圈。南京路步行街上的第一食品商店,春节期间人气爆棚,推出的年货大集汇集各式零食、年夜饭食材和春节礼盒;第一百货商业中心内,福袋、剪纸、捏面人、中国结、写春联、猜灯谜等民俗活动透着十足的中国味;亚洲首展“成功之母博物馆”则用国际当红IP来吸引年轻消费者。
在人民广场,不少留学生来感受上海的新年气氛。《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看到,在来福士广场,他们正在用观光、购物和享用美食的方式度过春节,“我还以为过年期间大街上会空荡荡,结果没想到人很多,非常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