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热线财经> 互联网

“黑红”瑞幸背后 腾讯阿里多战事

K图 00700_21

  2019年开年,腾讯与阿里的新年第一战由一杯瑞幸咖啡点燃。这杯咖啡,让人嗅到了几年前打车软件、外卖、共享单车等几大著名战役的味道。对于缠斗20年的腾讯与阿里来说,刚刚起航的2019年,不过又是一个即将刀兵相见的普通年份罢了。

  小蓝杯引发的咖啡之战

  说起2018年的网红食品,“出道即颠覆”的瑞幸咖啡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代表。

  2018年年初,瑞幸咖啡因“起诉星巴克垄断”一事名声大噪,随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瑞幸咖啡通过不断“烧钱”攻下了第一批消费者,并于年底提前完成了2000家门店布局。虽然瑞幸从一出道走的就是黑红路线,但却让自己成为新零售咖啡的“成功案例”。

  然而,抢下的每一寸市场,背后都是用真金白银堆砌起来的。

  根据瑞幸咖啡B轮融资时曝光的财务数据,2018年前三个季度,该公司总销售收入3.75亿元,毛利润为亏损4.33亿元,净亏损8.57亿元。也就是说,瑞幸咖啡平均一个月要亏损近1个亿、平均每天亏损超过300万。按照日前公布的“8500万杯”的销量数据算,平均每杯咖啡亏损10元。

  下一个ofo?一种声音开始蔓延开来。

  在近日的媒体沟通会上,钱治亚与瑞幸CMO杨飞、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郭瑾就近期外界对瑞幸咖啡的质疑做出了正面回应。他们提到,亏损在预期内。未来3-5年会持续补贴。“这与投资人态度高度一致,他们还担心瑞幸保守了”。

  2018年12月,瑞幸咖啡刚刚宣布完成B轮2亿美元融资,估值较上一轮翻倍,达到22亿美元。“目前公司现金流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坚持3-5年不盈利,所以不担心资金链紧张问题,也不会成为下一个ofo。”杨飞说。

  “有媒体质疑瑞幸也会像ofo,通过补贴烧钱烧到资金链断掉。我可以告诉大家,瑞幸不会。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我们不会因为一杯咖啡收用户的押金。最初我们预计2018年的补贴限额就在10亿左右,目前看来并没有超过预想。”杨飞说,我们团队都是10年以上的创业老兵,之前有做过多家盈利上市公司的经验,投资人看不清楚也不会往里投钱,所以请大家不要多虑,多享受我们的咖啡和补贴就好。

  此前,瑞幸曾公开表示,拿出10亿元进行市场推广,同时教育市场。对于小白用户,补贴或许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而对于资深用户来说,几元钱的补贴,未必会放在眼里。

  “如果手里没有咖啡机的话,我会喝星巴克。”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金融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自己曾喝过一次同事买的瑞幸咖啡,“我觉得那不是咖啡应该有的样子。”更糟糕的是,那杯咖啡是外卖小哥送来的,盖子没有盖好,洒到了自己的羊绒大衣上,“我洗一次大衣要200元。”

  瑞幸的对手,正是上述金融人士除自己用咖啡机之外唯一的选择——星巴克。瑞幸出道,也是为了星巴克而来的。几天前,瑞幸更是扬言,2019年是决战之年,誓要把咖啡老大哥星巴克赶出市场。

  星巴克做梦都想不到,入华称霸这么多年,竟然会半路杀出瑞幸咖啡这一搅局者。毕竟作为成立近50年的咖啡品牌,星巴克一直都是开挂的状态,麦当劳咖啡、Costa等品牌都是它的手下败将。

  但从去年开始,这位老大哥也开始苦恼了。

  去年7月份,星巴克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在华业务销售额开始出现负增长。同时,这一数据也是近9年来的首次下降。而其下滑的原因,和瑞幸咖啡有直接的关系。

  和星巴克等传统咖啡巨头不同,瑞幸咖啡身上更多的是新零售的身影。

  最明显的一点是,瑞幸咖啡切入了外卖服务,线上线下结合,全方位覆盖。在此之前,也只有连咖啡等互联网品牌在做这样的事情。

  去年的8月2日,星巴克决定接入外卖,与阿里达成新零售的全面合作。阿里巴巴方面称,依托阿里旗下饿了么成熟的配送体系,星巴克将在位于北京和上海重点商圈的约150家门店试运行外送业务,随后逐步延伸至全国,计划于今年年底前覆盖30个主要城市超过2000家门店,以尽快满足不同市场更多顾客的需求。

  除此之外,星巴克还将与盒马共同打造首家进驻盒马鲜生的品牌外送厨房——星巴克“外送星厨”。

  大动作接二连三,足以见星巴克阻击瑞幸之意。

  另一方面,腾讯则是站队瑞幸咖啡。在阿里、星巴克合作后的一个月,腾讯与瑞幸咖啡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联手探索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线下场景的应用转化与微信小程序的智能化营销,助力建设瑞幸咖啡“智慧零售”解决方案。

  更有意思的是,在瑞幸咖啡宣布B轮融资后的两天,阿里巴巴和星巴克宣布双方的会员体系将在本月内全面打通。据说在打通之后,用户在淘宝或支付宝、星巴克APP都能直接进入星巴克的线上门店,都可扫码完成支付和星享卡的积分。

  咖啡之战让背后的腾讯和阿里浮出水面,AT之战,又是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多年战事未平

  与互联网有关的独角兽,都难免与AT沾亲带故。而AT之间的故事,一直被缠斗的主旋律包围。

  1998年,马化腾带着5个人在深圳创立了腾讯,6年后腾讯在香港联合交易

  所上市;1999年,马云带着他的18罗汉在杭州创立了阿里,并在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

  而今,两家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同时,它们也都属于世界十大互联网公司。

  从很久以前起,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大巨头的争斗就已经从自己的核心业务——腾讯是游戏和社交媒体,阿里巴巴是电子商务,扩展到了中国人生活的其他领域。

  前两年的打车软件之争,如今回想起来仍让人记忆犹新。“像打车这种单价较高,而且需要补贴双方(司机和乘客),无疑是烧钱最猛的。”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在我们享受着滴滴与快的之间的补贴大战时,最受伤的就是马化腾了。”

  那个时候,微信还未开始盈利,腾讯也没有一天能挣一个亿的王者荣耀。但是,腾讯支持滴滴,阿里支持快的。在产品和业务都高度相似的情况下,两家注定有一场血腥的资本大战。那个时候每天要烧多少钱呢?

  最近,马化腾两年前在香港大学的一个演讲被人翻了出来,让我们知道了答案。他说:“那时候,平均每天要拿出2000万元补贴用户,后来阿里追到3000万,腾讯只能继续跟3000万,而阿里后来拿出了4000万,腾讯再跟了4000万,就像两个武林高手比拼内力,谁要是一泄气,立马就死了。”但这样一天亏了4000万,马化腾直接崩溃了,再这么烧下去,就算是一座金山,也要被掏空。

  很快,打车大战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2天后,2015年2月14日,也就是情人节,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联合发布声明,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这一下,两者加一起占据了98%的市场份额。

  头破血流之际,二者握手言和。

  言和之后似乎很快就忘了疼,紧接着,外卖上场让上一轮打车软件血雨腥风的场面再次重现。

  如今的外卖市场,只剩美团和饿了么两家独大,其背后便是阿里和腾讯的身影。饿了么被阿里全资收购,张旭豪即将出局,而美团外卖则是王兴的重点业务,背后的马化腾对于美团更是十分器重。

  有趣的是,早期美团点评是在阿里巴巴的帮助下才渡过难关,后期因为独立问题,美团点评跟阿里巴巴分道扬镳。或许,正是因为恨,才让阿里在半年前狂砸95亿美金收购饿了么,誓死要与美团开展补贴大战。

  接下来的共享单车之争,以摩拜、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又让AT进入了一番龙争虎斗的局面。

  阿里领投小黄车近7亿美金,支付宝接入小黄车接口。腾讯领投摩拜单车6亿美金,并在微信钱包接入摩拜接口。这场共享单车的战争,与阿里、腾讯当年掀起打车软件大战的套路如出一辙。

  只可惜,共享单车是个重运营的行业,单纯的补贴砸钱并不能坚持到最后。AT曾砸下的钱,如今都静静躺在共享单车的坟场里。阿里的ofo隔三差五就传来倒闭的消息,摩拜也在这个寒冬之际被爆出裁员的新闻。

  除了以上大家熟知的领域之外,在内容、医疗、社交、电商、AI等领域,AT也都刀兵相见,给各个垂直领域参赛者留下一个二选一站队的难题。

  默契与差异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AT把弹药集中在了新零售战场。通过新零售这个战场切面,或许可以窥见AT之间的异同。

  “我个人认为腾讯、阿里都是从基础设施、零售运营和数据赋能三个维度进行切入的。”近日,驿氪创始人兼CEO闵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先看基础设施,也就是IT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阿里云和腾讯云的基础云服务、虚拟机、网络和CDN等。再看零售运营,其实是围绕零售全渠道的场景运营,提供消费者洞察和提升零售运营效率的工具。腾讯的零售运营工具主要都在微信生态,而微信就是一个典型的分布式社交网络,提供的就是分布式的运营处理能力。阿里的零售场景核心是手机淘宝,而手机淘宝是集中性的运营处理。总的来看,腾讯是网络化的生态链,阿里还是中心化的生态链。

  “网络化和分布式运营在强调本地化的数据处理能力外,还要有连接的中心点,保证数据没有断层,不会形成数据孤岛。腾讯在2018年的变化,就是相对而言地开始加大C端和B端的链接,把C端的网络化和B端的服务生态链接起来,构建以微信ID为核心的零售服务生态。”闵捷表示。

  正因为AT运营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二者对数据的需求和应用方式上的不同。数据银行、千人千面等等服务,都是在不断优化以手机淘宝为主的阿里零售操作系统的运营效率,进入到这个生态操作系统可以收获早期红利。而对于希望构建自己流量池的品牌,则需要明确自身诉求,明确关注如何将平台的大数据能力和计算能力变成一种生产工具。

  简单地说,就是在阿里生态内更需要充分了解这个生态的游戏规则,而在腾讯生态中要学会利用基础设施能力和工具构建自己的核心生产力。

  有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新金融记者,目前阿里更侧重于在零售运营端发力,希望在更多层面强化零售运营能力,从而建立起在数据维度上(而不是量级上)的优势和壁垒,获取和捕捉更多的可分析场景和可分析数据。而腾讯是在补充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在运营端进行探索,最终二者都希望在数据上建立优势。

  “从数据维度上看,阿里更了解用户的购买行为,知道谁在什么时候购买了哪些东西,并送到了哪里,用户购物的标签画像是非常精准的。而腾讯知道谁在什么时候打开了哪个APP,对哪个感兴趣。”上述互联网观察人士表示:“站在品牌的角度来看,品牌都会愿意选择更有成长空间的平台。”

  阿里对于数据使用和场景运营有更为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个生态内的服务商需要充分理解平台的标准。而腾讯更多是输出工具能力,让服务商自己运用,服务生态更加分散。

  近年来,AT平台海量数据和技术能力让“孤立”的品牌望尘莫及,在这场合作或交换游戏中,谁先悟透规则谁或许就可以抢占先机。

  灵魂和脚步都需要赛跑的时刻,从来不等人。对于给品牌提供平台的AT来说,亦是如此。

  (文章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作者: 责任编辑:杨宵敏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