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热线财经> 股市首席官

海通策略荀玉根:为何A股常见“尖顶圆底”?目前估值处于历史底部

  3。 目前:反复打磨大底

  16年1月来震荡大底类似02-05年,目前类似05年上半年,也类似08年4季度。目前A股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底部,对比过去几次市场底部,1996年1月19日上证综指512点、2005年6月6日998点、2008年10月28日1664点、2013年6月25日1849点,前四次市场底部全部A股PE(TTM,整体法,下同)为11.5-18.4倍,PB(LF,整体法,下同)为1.48-2.06倍,前期低点上证综指2440点(2019/1/4)则分别为13.2倍、1.42倍,已经处于底部区域下轨附近。长一点视角看,2016年1月底2638点以来,市场再次进入反复筑底阶段,这轮市场筑底特征更像2002-05年,都是基本面呈W型波动,股市需待基本面底部夯实,所以指数形态上都有点W型特征。2016-17年类似2003-04年,2018年以来类似2004年2季度后,盈利二次探底的过程中,市场开始构筑W型右侧底。短一点视角看,目前类似05年上半年,也类似08年4季度。我们在前期报告《借鉴历史:政策底》市场底》业绩底-20181028》中曾分析过,历史大底都很复杂,政策底领先市场底领先业绩底。回顾02/1-05/6市场大震荡筑底的最后阶段,先出现政策底,即2005年1月财政部决定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2‰调整为1‰,上证综指从1200点反弹至1300点,但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启动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市场底出现,6月6日上证综指触底998点,业绩底则在06Q1出现,全部A股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从06Q1低点-14.0%。回顾08年1664点筑底过程,10月28日上证综指1664点是政策底,当时的背景是08年9月15日央行宣布降息降准,11月5日国务院常委会议推出刺激经济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但是指数反弹到2100点之后再次回落到1814点,即市场底,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虽然政策拐点出现,但是政策效果尚未显现,基本面依旧向下。最终业绩底是2009年4月。这一次政策底已经出现,即上证综指2449点,背景是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稳”,政策开始微调,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相比7月底新增三个内容,即“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但市场仍需反复筑底,政策拐点出现,但是企业盈利恶化的趋势不变,市场处于政策上盈利下的交织期。接下来一段时间A股面临的宏观背景是,政策力度不够、政策效果还未体现,不足以抵挡基本面下滑的趋势,即《穿越黑暗迎黎明——2019年A股投资策略-20181209》中提出的“黑暗期”。

  战略乐观、战术务实,等待黎明信号。展望A股中长期,《穿越黑暗迎黎明——2019年A股投资策略-20181209》中分析过,A股处在第五轮牛熊周期末期,战略上乐观:全球各国股市横向比较,A股吸引力更大,中国发展股权融资支持产业升级,居民资产配置将偏向股市。目前市场政策底已经显现,业绩底还未出现,何时能看到市场底?它出现的信号是什么?回顾历史上政策转向,市场底出现的信号是政策落到实处,开始对基本面发挥效用,其中重要的是流动性的量价指标。只有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下降时才能真正推动企业扩大再生产,需求才能回升,代表性指标是加权平均贷款利率、贷款类信托产品利率等广谱利率。此外,新增信贷放量和M2同比增速回升能反映企业已经实际获得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最典型的2008年,市场从1814点再次开启上涨行情直至3478点,主要原因是08年12月与09年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大幅上升至7700亿与16200亿,表明基本面虽然还未扭转,但是前期政策效果已经开始显现。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和“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财政政策方面“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相比之前“稳健中性”描述更积极,由此可见未来宏观政策大概率要加码。等待未来宏观政策的进一步加码,如降息、减税、地产政策结构性放松等。如果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随着政策逐步落地,流动性相关的量价指标最终将改善。减税方面,比如增值税率下调,预计提高2019年A股净利同比0.5-0.9个百分点。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股市荀策 作者:荀玉根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