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热线财经> 科技创投

手持流量入口 滴滴借金融突围

  互联网公司在手持大把流量之后,接下来就要讲述金融的故事了。在过去的2018年谨慎前行的滴滴,也在2019年开年低调向外展示了其金融版图。金融,一向是巨头们流量变现的惯用手法,业界也不乏各种金融布局业务的传说。这一次,滴滴能讲好金融故事吗?

  金融大军再添一将

  手握4.5亿注册用户,让近来处事低调的滴滴也按捺不住了,悄然把触手伸向了金融。

  1月2日,新金融记者打开滴滴手机客户端发现,“金融服务”频道已悄然上线运行。在此之前,滴滴就曾多次在金融领域进行各种试探。这让如今“金融服务”频道的正式面世令人并不感到十分意外。

  从滴滴“金融服务”页面看到,目前已上线的产品包括名为“点滴相互”的重大疾病互助产品、大病筹款产品“点滴求助”,以及健康险、理财、车险等板块。

  不过,新金融记者注意到,之前受到高度关注的信贷产品“滴水贷”则并未出现在滴滴最新上线的“金融服务”板块中,依旧比较隐晦地放置于“滴滴钱包”里面的“保险”项下,而且需要点击下载“滴水贷”的独立APP后方可使用。

  不久前,滴滴曾多次发起民调,而民调的主旋律一直围绕着安全治理。然而,金融业务在2019年开年上线,并不意味着滴滴欲全面转舵。

  “目前滴滴金融服务的定位仍是助力出行产品,提升用户体验、优化生态效率。滴滴金融会在遵循监管方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审慎地发展相关业务。”滴滴相关负责人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滴滴金融产品已经经过大半年的完善和迭代,目前产品较为成熟,近期上线是希望能够为更多的滴滴出行体系内的司机、乘客、合作伙伴等出行生态参与方提供出行场景定制化、安全可信赖的融资、保险、支付、理财等多样化服务,助力出行生态稳健发展。”

  有互联网观察人士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滴滴是从2017年8月通过在重庆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方式取得了网络小贷牌照,发展金融业务是水到渠成的。”

  不过,滴滴的金融之路并非一路畅通无阻。

  2018年4月,滴滴上线“滴水贷”。在“滴水贷”产品的运营上,滴滴更多地充当了“导流”和“数据支持”的角色,滴水贷也并未面向全部用户开放。有互联网观察人士指出,“恰好那个时候整个网贷行业都处于严厉的整改过程中,滴滴也不得不在这部分业务布局上谨慎起来。”而在“强化消费场景,严控现金贷”的监管导向下,没有一定规模的情况,短期内依靠信贷业务也很难形成可观利润。

  在此之前,滴滴还上线了一款货基类产品“金桔宝”。该产品类似余额宝,对接“华夏现金增利证券投资基金”。

  不巧的是,2017 年 9 月证监会发布了《对投资基金流动性的风险管理规定》,要求加强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的管控。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货基类产品从此风光不再,曾经的揽获超万亿的余额宝规模大幅下滑,收益率也一路走低。

  或许正因为如此,“金桔宝”于2018年6月4日起暂停开户功能,目前仍处于升级状态。而理财频道的其他产品,则是纯粹的导流性质,对接了众邦银行和南京银行两家机构,其产品收益率甚至不及如今四大行自有APP的理财产品。

  “这次滴滴从保险和互助项目上布局金融业务,一方面是因为滴滴自己取得了牌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部分业务争议较小,推广起来也没有那么大风险。”上述互联网观察人士说道。

  在滴滴的金融发展过程中,保险是至关重要起步最早的一块业务。

  2015年7月,滴滴与中国平安展开合作,后者向滴滴投资20亿美元。至此,滴滴金融的保险业务正式拉开帷幕。

  在之后的几年里,滴滴不仅拿下了保险代销牌照,先后与多家保险公司推出近20款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还拿下了更为重要的支付牌照。

  目前,滴滴已经取得了支付、网络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代理等5块金融牌照,涉及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理财、保理、保险等业务,初步形成金融生态。这也让滴滴成为除了BATJ之外,在互联网公司中,金融业务布局最为多元的一家。

  企业标准性动作

  把手里大把的流量和想象空间广阔的金融牵上线,滴滴绝不是第一个。

  2015年,美团点评CEO王兴说了一句话,把所有人惊呆了:打造一个千亿元资产规模的金融事业。

  如今,美团点评自己或者旗下公司已经“集齐”了保险、支付、小贷、银行四类金融牌照,打通了整个金融链条。如今,美团提供理财、信用卡、借钱、保险等各项金融服务。

  这也与美团点评发力商户端供给侧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相同,美团点评2018年三季报中,CEO王兴表示:“ 过去我们大力投入和发展消费侧的数字化,但商户端供给侧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美团希望持续通过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传统商家,帮他们实现数字化。”

  据三季报显示,美团第三季度其新业务及其他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达 471.3%,延续了上期财报超过 400% 的高增长;交易金额164 亿元,较 2017 年同期增长 83.1%;变现率由 6.8% 提升至 21.1%。

  美团点评在财报中指出,该收入的增长主要是由商家侧服务收入的增长带来的,包括供应链解决方案和餐厅管理系统,换而言之,就是to B业务,其中也包括为商家提供的金融服务业务。

  “不甘寂寞”的今日头条也于2018年12月正式落地了筹划已久的保险业务。

  近日,今日头条APP在九宫格中正式加入了“保险”板块,推出一款联合互联网保险公司泰康在线开发的医疗险产品——“合家保·全家共享健康保障计划”。

  去年8月,今日头条全资子公司福建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接盘安徽黄埔网

  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华夏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全资控股股东,正式把一张保险经纪牌照收入囊中。

  除了上述的保险业务之外,今日头条在“我的钱包”中布局的金融业务还包括证券交易的“股票”业务,通过网络小贷牌照放贷的“借钱”业务。此外,还在低调收购一张支付牌照。

  同时,今日头条被曝出申请吾先分期、轻栗分期、字节付三个商标,也与金融业务布局相关。

  当金融业务成为互联网流量平台标配的时候,出货量巨大的手机厂商们自然也不愿意放过其中的赚钱机会。

  小米是互联网模式的先行者,也是国产厂商最早尝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和生态链企业的玩法一样,小米通过投资和自建子公司,完成了互联网金融链条的全布局,民营银行牌照、网络小贷、保险经纪、商业保理等牌照一应俱全。

  小米金融如今也已独立分拆,成为小米集团重要的一部分,由小米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洪锋领导。

  在华米OV四大国产手机巨头中,其他几家也在金融板块上有所发力。

  原网易金融总裁王磊已加入vivo金融,负责牵头vivo的金融业务,并且vivo已拿到小贷牌照,金融服务上线在即。而更早之前,同属于步步高集团的OPPO就传出进军消费金融业务,组建团队的消息。从现实情况来看,vivo、OPPO等国产手机巨头的确在各大招聘网站招聘过金融人才。vivo金融在各大招聘网站招聘包括投资经理、贷后风险政策岗、投资VP、资深风险策略分析师、资深数据建模分析师、支付安全风控工程师等多种金融人才。而OPPO也开放高级风控模型分析师、高级信用策略分析师、高级反欺诈策略分析师多个职位,给出20k—50k的薪资。

  在手机厂商庞大的出货量中,采用分期购机的用户比例不小。蚂蚁金服3C行业总监希金称,品牌手机线上交易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交易选择了花呗分期。而在线下消费场景中,手机专卖店与消费金融公司合作也是行业普遍现象。

  资料显示,华米OV在全国范围内铺设了大量的线下渠道,以OPPO为例,其拥有超过1万家的专卖店和旗舰店,加上各地庞杂的第三方门店,总计门店数超过25万家。这些渠道成为拓展消费金融的最好场景,在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采用分期贷款购买一部青睐的手机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华为则显得相对保守。“华为钱包”提供的金融服务很有限,借款界面是跳转到第三方,并且明确表示华为不参与借钱业务。

  雷军在2017小米公司年会上说道:“将来,所有的商业巨头都是互联网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金融这块蛋糕,谁都想吃一口。但能吃到多少,吃下去甜不甜,可能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纵观这些企业,都比滴滴更早地面临用户数据的诱惑,或许这也是他们更早踏入金融领域的原因。

  手持流量如何变现

  25亿元,40亿元,这两个数据分别是滴滴2017年全年和2018年上半年的亏损金额。而在成立至今的6年里,滴滴亏损了近400亿元。

  这样的数据会让滴滴产生盈利的压力,但这并非滴滴杀入金融领域的真正意图。

  外人更关注与财务相关的数据,至于滴滴自己,或许更加关心手里的用户资源。根据第三方研究报告,截至2018年6月底,滴滴出行的使用用户约4亿左右,合并Uber中国后,其市场占有率保持在90%以上,日活跃用户超过1500万,平均每天订单量为3000万左右,在全国网民中的渗透率约14%。可以说,滴滴手里掌握了大量的用户交易数据和司机、车辆信息。

  毫无疑问,基于滴滴的海量用户流量和极高的黏性,其通过金融类业务变现的潜力巨大。

  从流量转化的角度而言,巨头们携流量、数据优势,从已有的平台特点和相应场景切入金融保险领域,有利于借金融实现流量资源变现,拓展新的盈利来源。

  在互联网行业,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手握庞大流量而不做互联网金融,就如同捧着聚宝盆要饭。毕竟,数据在那里,躺着也是躺着。而让数据动起来,就能哗哗数钱。

  对于此次滴滴在金融领域业务的布局,有业内人士认为,最契合的金融消费场景是围绕汽车进行贷款和保险衍生业务,“滴滴的方向没错。”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保险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7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将达到2,801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1.93%,2021年保费规模将达到6,191亿元。

  另一方面,巨头们借助流量、数据优势,从已有的消费场景切入保险领域,是实现资源变现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流量巨头们布局保险行业,必然不是仅仅冲着保险而来,更多的是在开拓自己帝国的金融版图。

  互联网巨头与保险业务的结合,让互联网保险市场充满想象。互联网保险在成本、便捷性、创新性等方面都胜过传统保险,但其劣势也非常突出。比如,产品单一,互联网保险产品多以低价值、短期化为主;服务体系薄弱,更容易发生保险金诈骗等,同时,容易出现过于强调形式“出新”,而在保险产品的设计和合规性方面存在问题。

  近段时间,饱受争议的当数阿里旗下蚂蚁金服与信美相互人寿推出的“相互保”。2018年11月27日中午12时, “相互保”卸下保险身份,更名为“相互宝”,定位网络互助产品。

  这一款在保险市场掀起巨浪的互联网产品,上线41天,用户超过2000万,但还是被监管叫停。信美人寿则受到监管部门约谈并指其涉嫌违规,不能再以“相互保”的名义继续销售其团体重症疾病保险。而京东兴冲冲上线的京东相互保,也仅仅一天就黯然下架。

  互联网因素与保险行业的结合,让业界对保险产品有了更多的期待,但如果不是在符合监管要求、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等前提下来设计、推出产品,即使拥有再大的流量和再切合的场景,一样迈不开脚步,更有可能在市场中失去人心。

  (文章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作者:孙翼飞 王雅菡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