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热线财经> 科技创投

打击自媒体黑公关不能手软

  新华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一些自媒体靠“黑公关”获取高额利益,有的一年能收数千万元“保护费”。这点解答了作者作为一名关切房产的刚需置换客的某些疑问:在关注了一堆相关公众号,给自媒体贡献了不少广告流量的同时,经常发现公众号前脚发的一个负面爆料,后脚点开就是“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更有甚者,同样一个楼盘,前几条介绍看了令人连呼是坑,避之不及,后一条竟然开始花好稻好的推荐,令人不禁有精神分裂之惑。

  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各种企业和个人难有秘密可言,微信、头条号、微博等交互性更强的社交媒体方式的更新更是完全突破了或有的壁垒。尤其是立足于前者的公众号,动辄十万加的几何级传播效应,早已超越传统纸质媒体的“臂展”,十足令当事者心惊胆颤。而黑公关的迅速发展与这些自媒体公关时代的到来有极大关联,实质是自媒体的异化,即黑公关的操纵者采取有预谋的方式,针对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布局舆论攻势,以攻击竞争对手为主要目标,降低对手的社会评价,从而赢得竞争,这种方法明显突破了公序良俗的底线。这当中下至普通路人,上至大名鼎鼎的巨无霸企业,均可能成为被伤害的对象。譬如去年引发媒体广泛关注的“701计划”,百度百科记录,包括阿里、苏宁、滴滴等名企在内都遭遇过北京某公关公司组织的谣言攻击,黑公关依靠背后金主,通过自建写手队伍、购买外部大V、找商业智库“背书”、在各网络社交平台注册、组织数万水军,制造并迅速扩散黑文、达到操控网络舆论的效果。如果说之前黑公关基本是口水活,这之后已经呈现模式化,成熟化操作,达到了影响和操控舆论的效果。360水滴直播黑公关事件,腾讯和今日头条互相宣称遭遇黑公关事件,摩拜和ofo黑公关事件,纷纷上演,到最近汽车工业领域吉利和长城汽车互指黑公关,黑公关已从互联网行业向传统行业蔓延爆发。

  在自媒体的迅捷传播效果面前,黑公关也以其独有的快速得利的特征得到了很多企业的青睐,甚至足以引发“雇主”价值观的变异,误以为黑公关可以被当成地面作战部队,可堪大用。自己提升不了的销售业绩,让公关去完成;增加不了的销售业绩,让公关通过攻击竞品,拉拽竞品,给对方添堵来完成。这显然已经是一个企业的管理问题,更是运营境界问题。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自媒体黑公关的成本低廉。门槛只需一张身份证,封号了还能另外再开。以往雇佣的网络水军多是学生、无业人员等低收入人群,所需支付的劳务成本也相对较低;现在更是只需标题多加几个感叹号,多蹭热点多转发。即便现阶段各大媒介设置了对于包含敏感信息的审查,公关人员也可通过对内容的处理成功躲避。

  令人牙痒的是,黑公关背后隐藏着如此巨大的灰色利益链条,但现行的法律界限却较为模糊。加上自媒体黑公关的操作手法隐蔽,擅长游走在非法与合法边缘,大号、小号、备用号、粉丝微信群互相配合娴熟,使得自媒体黑公关迅速发芽、滋长、横行。

  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无论行业大佬或者后进者,企业生存本已不易,若再遇自媒体黑公关来添堵,的确闹心,自媒体粉丝也被误导与利用。一些别有用心的企业企图利用商业运营、技术创新之外的黑手段来弯道超车,更应受到该有的惩罚。公媒体、自媒体,凡是媒体,均应遵守一条共同的底线:公众对公正诚实报道的需求,同时躲避不诚实的信息源。当然,媒体的质量与效用,不仅仅取决于法律或者监管,还取决于公众需要什么和相信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监管惩治自媒体黑公关,读者抵制自媒体黑公关,均是应有之义。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蒋光祥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