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的逐步完善和监管水平提升,“上市当门票,入场再融资”这一A股持续多年的独特融资路径,正在悄然改变。
1月20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证监会将严格再融资审核标准和条件,采取措施限制上市公司频繁融资或单次融资金额过大,抑制上市公司过度融资行为。
事实上,监管之手在此之前已渐施力度。据上证报记者梳理,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再融资尤其是定增审核速度已明显放缓。定增项目从审核过会到拿到批文,平均耗时已从2016年前三季度的约81天,增至第四季度的约130天。
在投行人士看来,经过多年的演化,定增已经成为A股上市公司再融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蓬勃发展之中却难免鱼龙混杂。当前,监管层提出对定增从严监管,或是一方面回应此前市场关于“定增取消”的传闻,另一方面则将对市场激浊扬清,推动再融资逐步回归其应有之义。
审批耗时大幅增加
根据现行规则,定增需经过监管层审核批准后方能发行,而“审核关卡”和“批文下发”便是监管层对定增调控的两大抓手。其中,相较于“审核关卡”的硬性规定,“批文下发”往往被视为监管力度调整的“柔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