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地铁第19名色狼落网   专家称44℃系谣言   持居住证购房免房产税   沪轨交曹杨路站竣工   沪女主播情感闹剧黑幕   蝴蝶效应推高申城“体温”   女婿捅死岳父捅伤妻子   曹杨路换乘通道启用   销售误打彩票送500万   沪10人死于非职业性中暑   星尚美主遭同事抢老公   水价调整月增不超12元   沪热射病已致两人身亡   非户籍者办证条件放宽   沪八月气温再冲极限   
当前位置: 财经频道> 国内财经
【浏览字号:
相蓝欣:抢夺话语权不是抢夺麦克风
http://rich.online.sh.cn 2010-11-23 10:07 [来源]:东方早报

  央视著名主持人芮成钢在首尔以一句“雷语”激起了对国际话语权的讨论。应当说,芮成钢对东亚人在国际舞台上不大愿意抛头露面的焦虑是有道理的,虽然以“代表亚洲”为名抢夺麦克风的举动的确有待商榷。近年来有关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问题的讨论非常时兴,但坐下来专心研讨这个问题的人却不多。笔者在数年前的《东方早报》上发起对国际关系话语权的讨论时 (见《东方早报》,“名不正则言不顺——国际关系的语境”,2006年3月9日),提出要从改革“五四”运动白话文的弊病着手,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内话语体系,然后方可谈论国际话语权的问题。用传统的话说,必须从“小学”入手,才能开展对“大学”的研究。

  中国在国际舞台抢夺发言权不能同争取话语权混为一谈。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本身是“全盘西化”的拿来主义占上风,自从政府启动“大外宣”计划之后,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一哄而上,看上去很热闹,但似乎已经误入歧途。

  首先, 把抢夺话语权等同于抢夺麦克风。争取在国际舞台上有发言的机会本无大错,但是要遵从国际会议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声音再多,不按国际惯例行事只能被看作是强词夺理。

  其二,把话语权等同于发出声音的大小。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发出“中国不高兴”的声音也许听上去十分响亮,但摆事实讲道理才是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我们看到很多“中国说不”的观点实际上仍然在西方的话语框架之中立论,既无说服力,也无原创性,所以并不能打中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话语权的要害。因为基本概念不变,论辩思路也必然基于西式二元论的非此即彼的绝对观念。比如,关于“货币战”之类的“美国阴谋论”,声音很大,但立论基础并不牢靠,连现代国际金融的历史都没有弄明白。再比如,“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的论调看似有理,但往往是基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所谓“现实主义学派”的观念,但如果沿用这个观念,“中国能够和平崛起”的论点就站不住脚了。

  其三,把话语权等同于在“国际公共话语权”中所占的份额。表面上看,这个观念是折中的,而且反映出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迫切心情,但这种看法的危险性更大,因为其前提是承认现行的“国际公共话语权”的合法性。

  比如,《南方日报》抨击芮成钢,说一些中国记者不去钻研国际公共话语体系,动辄拿出带有鲜明国内特色的语言在国际场合大发挥,看起来牛皮哄哄,大长民族脸面,但其实这种“中国可以说不”的传播方式让世界其他国家媒体对此反感,使中国国家形象受损。

  该文接下来提出的解决方法更令人担忧,“要想真正避免国际话语权被西方媒体掌控,就必须学会有机利用国内话语和国际话语两个体系,利用国际话语体系和西方主流媒体竞争,争取西方国家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使中国的公共外交事半功倍。”

  此处所说的“有机利用”两个话语体系实际上是在国际舞台上最终放弃国内话语体系。也就是说,对重大国际问题要有两套说法,但以国际公共话语为上,国内话语体系逐步向其靠拢。以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为“既普适又永恒”,以中国的话语体系为暂时的过渡,所以还是西方“普世价值论”之滥觞。

  维特根斯坦说,“话语也是行为”,孔子说得更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国际政治的行为特征首先反映在话语体系上,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也是话语权重新再分配的过程。中国不能拱手让出自己在国际舞台的话语份额,但更重要的是对现行国际公共话语体系的改造。作为复兴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者系瑞士日内瓦大学终身教授)

[作者]:相蓝欣 [选稿]: 贝宁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客户服务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0]0587-035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2013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