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热线财经> 板块聚焦

海通宏观姜超:社保征管改革影响几何 如何破局?

2018-09-11 10:45:12

  其次,从社保费率的角度来看。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四险”上,各行业间并无费率差别,而在工伤保险上,我国是根据不同行业工伤风险类别执行不同的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因此, 严缴社保所带来的社保缴纳基数上升,就会通过社保费率在行业间的不同,进一步放大到社保费用的差异上来。根据工伤保险行业风险分类表,我国将不同行业工伤风险划分为八类,一类至八类基准费率分别占工资总额的0.2%-1.9%不等,这就造成了同等规模的社保缴纳基数上升,八类行业需要比一类行业多承担1.7%的成本。因此,若社保征缴从严,那么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采矿业和交通运输等高工伤风险行业将会比其它行业付出更多的社保成本,当然这一影响也较为有限,极端情况下也并未超过工资总额的2%。

  3。 出路何在:社保费率可降,减税值得期待

  3.1社保征收困境并非无解

  我国当前社保征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社保费率偏高,二是征缴力度偏弱。

  社保征缴费率偏高。我国企业所承担的社保负担偏高,根据世界银行对各国企业广义税收成本的调查,我国企业同社保相关的税费负担水平占税费前利润的比重高达48%,仅略低于法国,而远超过其它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像英美这一比例普遍在10%左右,低于我国近40个百分点,而同处亚洲的日韩也在20%的水平以下。

  征缴力度偏弱,合规企业占比较低。虽然社保缴纳的费率偏高,但是我国在社保费用上对于企业的征缴力度偏弱。根据《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8》对于我国企业社保缴纳情况的跟踪调查,在社保缴纳基数上合规的企业占比从15年持续走低,17年已降至不足25%,虽然18年企业在社保缴纳合规性上有所好转,但仍仅有27%的企业按照规定基数缴纳社保,不足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社保困境并非无解,粤浙经验可资借鉴。社保征收的两大困境并非难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降低费率,同时提高征缴力度的办法得以解决。广东和浙江在这方面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目前我国社保征收有三种模式:社保部门直接征收、税务部门代为征收和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由于税务部门掌握的企业信息更为全面,可以对社保数据同企业经营情况交叉印证,并且也有更多的征税手段。因此,一般来说,税务部门全责征收情况下,社保征缴力度较强,企业部门难以少缴逃缴,基数合规率也更高。

  广东和浙江两省正属于少数社保费用由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的省份,这也使得两省社保费率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在占比最大的养老保险上,两省企业缴纳费率普遍在13%-14%,而全国其他省份费率水平约在18%-20%。以上事实意味着 降低缴费率可对冲征收尺度变严影响,确保不增加企业总体负担。

  3.2减税降费仍是当务之急

  7月底《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出台曾令市场一度担忧征管从严会带来社保缴费的上升,进而对企业盈利和居民收入形成冲击。我们也对假定社保费率保持不变情形下,征管从严的影响,结论是对企业盈利将形成较大冲击。9月初国常会则强调,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在我们看来,这一表态值得肯定!在财政改革提速的同时,也应为企业减税降费。此次个人所得税的减税并未附加社保缴费的上升,迈出了真心实意减税的第一步。我 们期待未来还能有增值税率大幅下调等更大力度政策出台:

  其一,横向比较看,中国企业税负偏重,不论是80%的纳税占比、60%的间接税比重、16%的增值税基本税率,还是65%的税负/利润比值,都处于全球较高水平。

  其二,纵向来看,过去两年去产能、去库存带来的副作用是中下游企业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的显著提升,而去年底以来财政改革开始提速,其副作用是企业税收负担进一步加重。降成本成为18年供给侧改革的重心之一,可谓正当其时。

  其三,历史上美国经历了三轮减税,效果显著,在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的同时,也降低了失业率,最终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潭。而17年特朗普政府推行减税与就业法案,标志着第四轮减税已经启动。美国的减税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上一页 1 ... 3 4 5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作者:姜超 责任编辑:杨宵敏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站点地图 |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5212221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