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热线财经> 基金

各路资金来避险 基金公司发力货基

  摘要

  【各路资金来避险 基金公司发力货基】尽管货基收益率驶入下滑通道,但避险需求之下,货币基金仍迎来源源不断的“新水”涌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而货基规模的暴增,令不少基金公司在管理费上受益颇多。多位受访公募人士表示,管理费与基金规模息息相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其它类型的产品太难增量,所以很多基金公司都选择发力货基。(天天基金网)

  随着资金涌向场内货基,推动规模增长的同时也会持续冲击场内货基的收益率。8月份以来银行间7天、14天和28天的回购利率日均分别为2.43%、2.48%以及2.60%。不过尽管货基收益率驶入下滑通道,但避险需求之下,货币基金仍迎来源源不断的“新水”涌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日前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货币基金总规模为8.64万亿元,较6月底的7.72万亿元增长了9282.46亿元,单月规模增幅高达12.03%。

  货基成各路资金“避风港湾”

  实际上,6月份以来,随着货币边际宽松持续发酵、权益类市场表现欠佳、各类基金清盘数量激增以及各类金融理财产品频频“爆雷”等,货基已然成为各路资金的“避风港湾”。

  有业内人士透露,很多机构买货基的热情很高。尤其在货币边际宽松后,资金到处在找货基买。

  北京某基金公司固收类投资总监也表示,货基规模激增的根本原因是在货币边际宽松之后,市场上资金突增。基于机构对资金未来仍会保持合理充裕的判断基础上,货基3.5%左右的收益率仍具备吸引力,很多机构尤其是银行仍会申购货基。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认为,目前市场配置品种欠缺,因此不少资金流向货币基金。市场品种欠缺主要体现在权益基金表现欠佳、信用债持续疲软、大量基金清盘、银行货基型理财产品发行乏力以及银行传统理财产品受到持续压缩等方面。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持续震荡,大多数权益类基金遭遇亏损。据相关统计,排除年内成立的次新基金,拥有数据统计的2105只权益类基金中,1768只基金均遭遇不同程度的亏损,占比超八成。据最新披露的基金半年报数据显示,2105只权益类基金投资收益累计亏损1259.27亿元。

  同时,7月份大量基金遭遇清盘,导致部分资金回流至货基“避险”。据不完全统计,今年7月份,以结束托管日期统计的清盘基金多达71只。截至7月底,年内清盘的公募基金数量已达339只,是去年全年清盘数量的2.29倍。

  “对于这部分资金而言,货基更多是一个避险和现金管理的工具。他们并非看中货基的收益,而主要看中货基保本的作用。对于银行理财产品而言,如果转型后没有更强的竞争优势,那么,货基规模还会继续壮大。”天相投资研究中心负责人贾志表示。

  贾志同时称,委外资金对于货基的影响有限,只有一部分委外资金配置货基,体量不大。目前委外资金主要是回表,到期不续。

  此外,随着市场上其他类金融理财产品的频繁“爆雷”,也挤出了部分投资需求。盈米财富基金分析师陈思贤表示,近期P2P集中“爆雷”,不仅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挤出了P2P投资者的短期投资需求,有部分资金流入货币基金。(上海证券报)

  基金公司发力货基

  货基规模的暴增,令不少基金公司在财务上受益颇多。

  以基金中报来看,据天相投顾统计,全市场管理费最高的前10只基金中,有8只为货币基金产品,其中天弘余额宝货币以24.27亿元位列全市场首位;建信现金添利A和工银货币分别以5.5亿和4.58亿位列第二、第三位,这两只货币基金的年中规模分别为3237.21亿元和2843.85亿元。

  从今年上半年营收情况来看,天弘、建信、工银瑞信都取得了6个亿以上的净利润,位居行业最前列。

  多位受访公募人士表示,管理费与基金规模息息相关,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其它类型的产品太难增量,所以很多基金公司都选择发力货基。

  8月以来,就有不少基金公司率先优化了货币基金普通赎回流程,推出了“T+0.5”赎回到账服务,个别公司甚至将次日到账时间提前到七点前。此外,基金公司在与互联网流量平台的合作上也不遗余力,目前余额宝和理财通已经分别对接了10只货基和9只货基。

  多位公募人士表示,公司的货币基金近期出现明显的增长。不过,为了控制规模增速,部分基金公司近期已对货币基金采取了限购措施。此外,有公司表示,对于一些规模较大、有套利嫌疑的超短期机构资金将有所警惕。(21世纪经济报道)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天天基金网 作者: 责任编辑:赵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