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劳力士手表涨幅惊人   刘嘉玲80年代尺度这么大   曹颖大变脸简直认不出   这些不老女星辣眼睛   “试离婚”逐渐流行   国外精美的饼干包装   邓超最爱的竟不止孙俪   理解“女权”这件事   买二手房需注意七大风险   房价不会疯涨 但降价难   人社部回应社保养老问题   马丽遇变态骚扰被摸屁股   职场白领的减压方法   世界十大诡异生物   六招教你鉴别酒的真假   
【浏览字号:
4月1日大限将至:寿险新产品都“姓保” 中小险企锁定细分领域
http://rich.online.sh.cn 2017-03-16 13:25 [来源]:证券日报

  “3月10日24:00,挥泪告别,倒计时24小时。”某险企海报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挥泪告别”的是一款重疾险产品,且为该公司的拳头重疾险。与此类似,还有不少险企表示,有多款产品即将下架。

  原因在于,按照保监76号文规定,4月1日前所有不符合规定的产品,都必须停售。老产品下架,新产品要往何处去?要兼顾规模与保险姓保路线,中小险企如何选择?

  重疾险也要停售?

  保监会于2016年9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76号文)要求,不符合该通知要求的保险产品在2017年4月1日前需全部停售。在这一大限来临前,不少险企的销售人员表示公司产品即将停售,其中有保底利率3.5%的万能险产品,也有性价比较高的重疾险产品。万能险的停售原因显而易见,重疾险为何也要停售?

  对此,多位寿险产品精算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称,重疾险是否需要停售,也要看具体产品,因76号文在将万能险预定利率上限下调到3%之外,还对人身险产品有多项新的规定,并非所有长期重疾险产品都满足76号文的要求,而不符合规定的自然要停售。

  比如保障水平,新规将人身保险产品主要年龄段的死亡保险金额比例要求由120%提升至160%。同时要求保险公司合理确定各项产品费用收取,对于利润测试结果显示新业务价值为负的产品,保监会不接受审批和备案。

  再如,根据76号文,所有人身险产品还要看保单的贷款比例,新规要求贷款比例不得高于保单现金价值或账户价值的80%。而单就保单贷款比例来看,据本报记者了解,此前业内多将其设置在保单现金价值的七成到九成,也有个别公司达到了100%。

  传统险将是新产品主流

  2016年,包括保监76号文、113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等在内的多个针对万能险、中短存续期寿险产品的文件下发后,据业内精算人士对记者称,各家公司都在积极研发符合新规的新产品。

  从他们了解的情况看,监管机构对新产品的报备有严格要求,从新产品类型看,此前占行业总量三分之一的万能险属于不被鼓励的产品,获批难度较大,而传统的保障类、长期储蓄类产品将是主流,且定价、附加费用扣除等设计不能激进。

  3月初,保监会曾对某险企下发监管函,因其2月份报送的一款万能型保险存在违反《万能保险精算规定》(保监发〔2015〕19号)的问题,一是产品设有两个个人子账户,且最低保证利率不同;二是该产品各子账户之间可进行账户价值转换,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不确定。保监会对该产品不予备案,并要求该险企立即停止使用该产品,且3个月内禁止该险企申报新产品,要求其对产品开发管理工作进行整改。

  该险企此后称,相关产品是该公司为代理人渠道设计的一款新产品,由于该产品在设计中未能深入理解保监会监管精神,造成产品未能符合精算规定的有关要求。并表示,收到监管文件后,已紧急停止了该款产品的销售,对于已销售的24单承保件,会做好客户服务工作,保障客户权益。

  “保监给指明了一条路,你不可能绕过这条路。”险企产品精算负责人士说,在监管要求的“保险姓保”路线下,各家保险公司难以另寻他路。

  产品精准定位

  不过,为业内人共识的是,传统保障型产品很难上规模,而此前短期内做起来规模的险企,突然的转弯,很可能会出现现金流问题。某中小险企高管对记者说,公司今后的新产品方向肯定是回归保障,但其未表明具体的主打产品形态。该险企今年1月份的保费同比下滑六成,如何在保险姓保路线上兼顾规模以确保现金流稳定,该高管也讳莫如深。

  2017年全国人身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的人身保险监管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其中之一即“控风险”,而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中就包括部分公司的现金流风险。

  今年1月份的数据显示,全行业的规模保费同比增幅为12%,为2015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低,去年同期全行业的规模保费同比增幅达94%。从公司看,1月份29家寿险公司保费同比下降,占到78家险企的37%,超过三分之一的险企保费下滑,且11家的降幅在五成以上,与此前中小险企高歌猛进的寿险增长态势有了明显不同,去年同期保费下滑的寿险公司仅有7家,多为“问题”公司及主动调整业务结构的公司,而中小险企在新规下的“不适”今年凸显。

  业内认为,对中小险企而言,今年在坚持姓保的同时还想做到兼顾规模,有一定的挑战,全年的规模同比持平已不易。目前,按照监管要求,各家公司要考虑全年的中短期业务占比不超限额、每个季度的原保费占比和中短期占比满足要求,还要每月报送中短期产品规模,实际上是要每个月都合规不超比例,很难再有逾矩的“创新”。小型险企想“屌丝逆袭”,再像此前有公司在短时间内靠中短期产品做到数百亿元保费规模,将不再现实。

  而从长期看,中小险企发展的一个可行思路,在于充分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定位,聚焦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经营。比如,中小险企定位地方性公司,利用地方资源开展业务,为地方做好保险服务和提供保障,也能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再如,借助股东优势或互联网技术等开展业务,聚焦特定领域的保险业务,做专做精,满足小众需求,也有长尾效应。据业内人说,目前有一些公司在研究国外保险公司的做法,寻求借鉴。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相关文章

[选稿]:赵瑜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